宏大课堂多媒体智慧白板发现,为了催促孩子学习,家长最喜欢说这些话:
考试后:“我每天在外奔波,就是为了挣多点钱,让你能上个好学校,能让你读好书,以后能出人头地,可你呢?你就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的辛苦吗?”
在街上:“儿子,你看到刚刚那个扫大街的了吧,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你长大了就跟他一样扫大街。”
在饭桌上:“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爸妈就能依靠你过个好日子,一家人就不用挤在这小房子里了。”
在亲戚家:“你看你李哥哥,学习好,现在在北京上大学了。多好啊,能出去看看,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你就在家里打工呆一辈子吧。”
你无时无刻地跟他说,希望他有一天能突然开窍,学习突飞猛进。
你又抓住一个机会:“儿子,你不好好……”
“妈,你烦不烦啊!”
你突然被打断,却无话可说,也感到无力。
其实,孩子不爱学习,还是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内在动机。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呢?
首先就是激发学习的需要。
学习需要如何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超出目前能力的范围,是学生通过努力或者在师长帮助下也无法达到的空间。
此外,还存在学生在成人帮助下能解决问题的空间,即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希望激发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把问题设置在最近发展区中,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于难。这是激发学生学习需要的第一个策略——将教学问题的难度设置在最近发展区中。
第二个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而高中阶段有选修课、必修课的不同选择。为什么高中阶段有了可选择的课程?
宏大课堂多媒体智慧白板发现高中时期是一个学生决策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课程设计倾向于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机会。然而,很多学生在选课或者选考时并不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或需要做选择,而出于考试的目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选修课,不同的活动、不同难度的习题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有些学校也会将不同学生进行分级,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也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第三个策略——满足学生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的需求。一个人的内在动机与其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有关。
所谓自主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能独立、主动地行事,例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实施并监控学习行为,包括内在动机的学习;自我监控的学习两个基本要求。
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同时,学生自己主动、不受别人支配地开展学习也有利于他们对学习产生更多兴趣。
胜任感就是孩子能胜任某一项工作,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份任务。
归属感是指孩子能归属到一个组织,能够与同伴形成很好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孤独的人。因此,如果能在活动中增强同伴之间的关系,能够归属于一个集体,增强归属感的话,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
第四个策略——引导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尽管目标是外在动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确定目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把外在动机转变为内在动机。
其次就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情境影响动机,可以激发好奇心和兴趣。老师可以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不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许很多老师的答案是肯定的。
而情境不仅有认识和物质的,也有文化和非物质的一面。情境的创设不仅有激发兴趣的功能,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一个安全的、激励性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此外,教师在情境中要利用反馈的积极作用。最后,教师在其中还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支持。教师作为一个支持者,要在情境中有效帮助学生学习。
最后形成积极品质。
因为品质决定动机,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例如,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主体在行动前对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判断和预期)。
宏大课堂多媒体智慧白板观察到目前,很多学生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妄自菲薄。实际上,他们是有实力的,只是缺乏自信,甚至因此放弃了一些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品质,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激发学习需要、创设良好情境、形成积极品质是我们基于内在动机激发的机制得出的建议,是在教学中开展实践的切入点,在不同的学科中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