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战胜黑夜 / Antoni Caba
千百年来,贯穿人类历史总是有着种种的灾难。面对令人绝望的境遇,我们应该如何积极而有意义的生存?「灾难」有意义吗?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反思「天灾」与「人祸」?
历史上那些悲惨性的瘟疫灾难,是我们无法忽视和逃避的伤痛记忆。
那弥漫着悲哀气息的绘画,穿越时间与空间,令人心悸、不寒而栗,却也让后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曾经瘟疫笼罩下的恐怖气氛,最终直面痛苦,深刻反思,从而尽快地走出灾难的阴影。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记住那些灾难和创伤,是为了避免历史重演。
▲The plague of the Philistines at Ashdod
在所有天灾之中,瘟疫是比较特别的,和地震、台风、火山爆发、海啸不同,这类天灾是突然发生的,不论后果如何严重,也必然很快结束。
但瘟疫不同,瘟疫是一个过程,从爆发、扩散到遏制,整个过程都有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果哪个环节有人为延误或不恰当的处理,瘟疫也会成为「人祸」。
有时候,这样的记忆还不能公开、充分的讨论,保存就变的难上加难。然而,「人祸」的灾难记忆比「天灾」记忆更重要,对后世教育的意义也更深远。
灾难之于人类,就如同西西弗斯的巨石,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斗争。当瘟疫猝不及防来袭之时,熟悉的世界瞬间变得陌生,仿佛每个角落都潜伏着杀机。
▲The Tenth Plague of Egypt
然而,瘟疫也是与文明的发展同行的。瘟疫使人类获得对新疾病的认知,发明对付疾病的新方法;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国家建立捍卫生命和维护健康的新机制,人类也更加懂得与自然界和动物相处的原则等。
法国作家加缪,在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鼠疫》的末尾写到:人类终于「战胜」鼠疫,港口燃起久违的绚烂烟花。
清醒的人们知道,因着人的屡教不改,瘟疫不死不灭,或许将来某日还将选中另一座城市予以痛击,但加缪借由主角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今后,当‘恐怖之神’带着它无情的屠刀再度出现之时,那些不甘心慑服于灾难的淫威、把个人痛苦置之度外的正义之士,一定会做些什么。
因为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永远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Saint Ludwig Asks to Avert the Plague
保留灾难记忆,绝非为沉浸在过去的苦难痛苦之中,而是为避免悲剧重演,走出历史灾难的阴影,实现社会的和解与进步。
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过去的一场场灾难中不断学习,不断反省。真实的记忆,可以促成人们对历史过错的道歉。其目的不在于追溯施害者的罪责,而是为以全社会的名义承诺,永不再重蹈覆辙。
▲Saint Thecla Praying for the Plague-Stricken
很多人都说多难兴邦,到底多难是否兴邦?
多难本身并不兴邦,关键就在于每一次苦难中的这个邦的人民,是否会长记性,是否能够成长?如果遇到灾难,就不顾一切的裸奔,就互相怨恨的攻击,就龌蹉精致的利己,灾难就永远还是灾难,再来一次还是一样。
只有在灾难中的人民,重塑了爱人如己的信仰,无论这灾难导致了多大的危害,最终都能战胜灾难。让我们坚守希望,静候黑暗过去,迎接曙光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