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还是忍无可忍,决定自己动手了。
动手做一碗油泼辣子。
辣椒面是有的,过年时我妈给我装了一罐还没吃完,五一回家小姨又给装了一罐,她们鼓励我自己多做饭,总在外面买着吃不仅会腻还不健康,这不,要不怎么能胖成这样。
我的确在外面吃腻了,西安是碳水之都,如果真的把一天三顿饭全交代给外面的餐馆,那么以我的胃口和坚挺的食欲,结果就是越吃越胖。
我想做饭了,这事得从南京说起。那是我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一个北方土著去到了江南,一切都很美好,除了吃饭这件事。且不提豆腐脑和粽子的纠葛,只说日常,我一个噬面如命的陕西人,必须得客观地说,南京的面食真的不敢恭维,于是我决定自己买个能下面的锅。但我也发现了南京人的饮食优点,那就是特别喜欢熬汤,鱼汤或者诸如玉米排骨汤等各类汤,我觉得这个习惯真的很棒很健康,于是我也学着熬汤当晚饭。
到此为止,其实还算不上做饭,也就偶尔给自己瞎凑合整一个过过瘾。回到西安之后,面食过于丰富,又因为我实在想吃一些油水寡淡的家常凉菜,但放眼望去,满街都是川湘菜馆,毫无疑问,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对我的胃口形成的霸凌。这种霸凌在去年冬天因为疫情西安封城期间达到了极致,堪称对我的胃口和食欲进行的“经济制裁”——好在,我有锅碗瓢勺,于是那一个月迅速磨炼出了我一半以上的做菜功力。
做菜其实问题不大,毕竟炒菜居多。做面食,让我遇到了麻烦——为什么我下的面条,就是没味呢,或者总是觉得差点味?
一开始很容易将问题归咎于各种酱料,比如豆瓣酱、黄豆酱等是不是没用上啦。但我又回想,在家里我妈做饭,也不见得全靠酱料调料提味,很家常的面,为啥我妈做的就很有味?
后来,我终于反应过来,最大的差距,就是缺油泼辣子。
一直以来,我都懒得自己做一碗油泼辣子,理由是我一周有空能做一顿饭就算高产了,做好的油泼辣子铁定能被我放过期。所以,我自己过去这一年做饭,都忍受着不怎么放辣的倾向,除了炒菜和做油泼面——因为这两种可以直接油呛辣椒面,本质上也相当于在菜和面上,添了一份油泼辣子。
我的口味当然是爱吃辣的,只不过,我也可以接受不吃辣。这就是许巍曾经唱的,“好男儿胃口像大海。”
但我如今回想,过往岁月里,几乎所有关于饮食的不佳印象,都可以归咎于——缺少油泼辣子。
当我第一次去南京的时候,自然要去品尝大名鼎鼎的鸭血粉丝,我在南京大牌档吃过,还在其它地方的其他店吃过,但不好意思,前两次都让我失望,食之无味啊朋友,我看着眼前的一碗鸭血粉丝,真想跟它唠一唠,“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朋友!”
直到第三次,在老门东附近的一家店,我又不甘心点了一碗鸭血粉丝,这一次,我看到桌上的辣椒油,随手放了一勺,再一品尝,我就差蹦起来了。我擦,这才是灵魂啊!而我居然在苦苦地追求原味。
去年大学室友结婚去北京,晚上一起吃饭,哥们知道我是陕西人特别爱吃面,于是在一堆菜之后特意为我点了北京炸酱面。服务员把煮熟的面端上来,告诉我外面有自助料台自己调面,我转了一圈,发现除了几种卤汁浇头外,就是没有辣椒油。是的,我都不奢求油泼辣子,居然连辣椒油都没有。面调好虽然吃起来也不错,但总觉得差点劲。
于是那个时刻,我深切地明白了——我这辈子,算是大概率要拴在陕西了。因为不知不觉间,陕西早已经拴住了我的胃。
我的胃,的确已经离不开油泼辣子了。
我准备好辣椒面,看了看手边还有啥,恩,放了些花椒,再放点十三香,还有盐,先在碗里把它们搅拌均匀。
然后就要烧油,当热油滚烫时,先浇第一遍油,热油遇到辣椒粉,刺啦作响,这时候需要用筷子搅拌,以让浮在上层的热油也能透入到辣椒面的底部。之后再浇第二遍热油,这一次可以让其充分混合,直至成为真正的混合液态,让所有辣椒粉都浸泡在油汤里。
倒油刚结束,需要迅速添一点醋,已经热滚滚的辣油遇到醋之后,会再次刺啦翻滚。因为香醋的添入,整个油泼辣子也会更入味,香醋也能消解掉辣椒粉的呛辣——嗯是的,正经的油泼辣子,你哪怕直接吃,都不会辣到呛人的。
我这种做法算是简易版。在陕西,家家户户都可以有自己习惯的做法,最大区别在于食材的多少。一般除了辣椒面、花椒、盐等,还习惯放芝麻,不少人还会加入八角、姜片、甘草、桂枝、白胡椒等其它配料,这样味道更丰富。
做一道油泼辣子,的确很简单,可以说门槛很低,它本来就是很家常的东西嘛。
外地人经常把油泼辣子和辣椒面混为一谈,对此我是坚决不同意的。以我在陕西省外各地的饮食经验,除了陕西面馆,也就兰州拉面的辣椒油,相对接近油泼辣子,毕竟算是西北一路子嘛。至于其它东部省份的辣椒油,跟油泼辣子还是两种东西。我只是,在没有油泼辣子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只能选辣椒油。
还有的人会把油泼辣子,视为与贵州老干妈、四川豆瓣酱等同一类的东西,尤其,随着近些年食品工业的发展,你的确可以在你家门口的大型商超里,看到有瓶装或罐装的油泼辣子被当成酱料一样,与老干妈和豆瓣酱、黄豆酱、XO酱等摆在同一排货架上。但是朋友,作为一枚陕西土著,我还是要郑重告诉你——油泼辣子,它不是一道酱料。
油泼辣子,它是一道菜,好吗。
在经典的陕西八大怪中,“油泼辣子一道菜”赫然上榜。在陕西人的日常里,油泼辣子是绝对的头号下饭菜。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年暑假,姑姑家的女儿,我的表妹,都要从西安来到她的外婆家,也就是我们家玩一个夏天。夏日天长,她不好好吃饭,经常到了中午,自己肚子饿了,就跑到屋里找个馒头,夹上油泼辣子,吃得津津有味。大人说给你切个菜吧,她还不用,就好这口油泼辣子。
在陕西人的日常里,除了馍夹油泼辣子,或者锅盔夹油泼辣子,更广泛的用处,则在于用油泼辣子调面和调汤。无论是干面,还是汤面,几乎都离不开油泼辣子,典型如油泼面就不提,干拌面、菠菜面、削筋面,都离不开油泼辣子最后的调味大法;汤面也不例外,比如岐山臊子面、旗花面、我们县的长面(刀嫠面)等,最后点汤的那一份油泼辣子,都是点睛之笔,是整个面的灵魂。此外,凉皮和泡馍,也全然离不开油泼辣子。
可以说,油泼辣子就是整个陕西饮食的灵魂。
山西人离不开醋,陕西人也不能失去油泼辣子,尤其,你若细究的话,还可以明白,油泼辣子只有用关中的秦椒才对味。
很多人,很多陕西楞娃,可能和我一样,只有在走出陕西的时候,才惊诧到原来油泼辣子并不是理所应当就存在的一种东西。也只有当你走出三秦的时候,你才明白,原来刻在你骨子里魂牵梦绕的乡愁,是那口油泼辣子。
陕西楞娃性子很倔,轻易不低头,但倘若饭桌上没有油泼辣子,他们便也只能无可奈何叹声气。
最后一个冷知识,如果你有个陕西朋友,当他说不吃辣的时候,并不包括油泼辣子。望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