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鞋帮子发黄洗白小窍门(球鞋帮子发黄怎么洗白)

我从读书到工作,直至退休,一直与平鲁区政府所在地井坪相依相伴。我在井坪生活工作了六十多个春夏秋冬,見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生活。

白鞋帮子发黄洗白小窍门

我的一生荣辱与井坪息息相关,是井坪这块热土养育了我,我也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平鲁、献给了井坪。因此,我有义务、有责任讲讲井坪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这篇文章太大了,而我所掌握的素材有限,因此只能从较熟悉的方面谈谈。見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仅这几方面就折射出了井坪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沧桑巨变。

住,越来越舒适

1968年,我的老父亲用500元退休费在井坪镇东古城买了三间用土坯圈的窑洞。用老人们的话说:“土窑洞冬暖夏凉,土窑窑,圪洞洞,日子过得红騰腾”。这里虽然居住条件简陋,但邻居大多是纯朴、善良的农民,感觉很舒心。

可是这日子好景不长,我们的窑洞经不起雨水的考验,记得好像是1980年连续下了几天雨,有一天,突然听到东窑“轰”的一声响,窗子上的土坯塌了一大片。仔细一看,墙都荫了,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怎么办?必须搬家了。这时我在一完小工作,己娶妻生子,老父母连同我和妻子儿女全家六口人己无家可归。


图/杨博文


这时候住房问题像压在我头上的一座大山,使我喘不过气来。半生站立三尺讲台,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时,我想起了诗圣杜甫的名言,也想起了我那岌岌可危,濒临倒塌可怜的老房子。同时也祈愿有朝一日能实现困扰我生活的住房梦!

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我只好向时任教育局局长的吴润同志求救。吴局长很同情我的境遇,他说:“三完小有一家刚搬走,你就搬到那里吧”。吴局长雪中送炭,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搬家那天,借了一辆小平车,朋友们和我折腾了一上午,两小平车就把全部家当搬完了。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的地方,我兴奋得几乎一夜无眠。

图/杨博文

搬到三完小家属院后,一家三代六口人住两间房虽然有些拥挤,但我已很满足了,起码不用心惊胆战怕房塌了;但房子因年久失修,下雨天,外边下大雨,家里下小雨。这时,盆盆罐罐派上了用场,那里滴水就把盆子放到那里。这个家属院住的大部分是教师、教育局、文教部的领导。像城市里的大杂院一样,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很快乐也很热闹。 1983年,县政府尊师重教,给沒有住房的教师批了宅基地,我在平安西街包工包料8500元盖起了三间预制板房,还有一个小院。妻子兴奋地说:“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想有一处自己房子的愿望终于实現了”。她对新居的喜爱之情无以言表。


图/杨博文


我家住房几经变迁,現如今,我和儿子、女儿都已告别了平房,搬进了楼房。我和妻子住着120平米的楼房,儿子和女儿都住着三室两厅两卫137平米的楼房。

井坪镇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仅我一家吗?不,我家住房的变迁,仅仅是井坪镇人民,全区人民住房变迁的一个缩影。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我们还来不及细数流年时光,来不及细数岁月沧桑,转眼间,几十个春夏秋冬就匆匆流过。从2002年筹建馨苑小区开始,井坪镇居民小区的楼房就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今天的井坪镇,市区内设计独特,造型别致新颖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满目繁华。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进行,已建起并投入使用的有锦苑小区、绣苑小区、南山小区等30多个居民小区。堡子沟小区、古城小区等正在筹建中。井坪镇大部分人都已告别了低矮潮湿、阴暗破旧、条件简陋、掏灰打炭的平房生活。享受着舒适幸福的楼房生活。

图/网络

井坪历史上有哪个时期人民的住房条件能比得上今天呢?这是史无前例的;明天会更好,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图/网络

记住老屋,因为老屋是一种美丽的乡愁,它苦涩中带着清香;莫忘新屋,因为它彰显着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有国才有家。

行,越来越方便

1973年,我的妻子在外地当教师。每年假期回井坪,先乘火车到朔县,然后从朔县转运站再乘汽车回井坪。那时,朔县到井坪只有一辆破旧的客车。下了火车三步并作两步紧走慢走,赶到转运站时车已经开走了。只好在朔县住上一晩,第二天再去早早排队买票。

如果买不上票,只好在公路上拦拉煤车,碰上好运气,司机会让你坐在煤车上,把你捎回井坪。回到家浑身上下都被煤面熏黑了,像个下窑工人,那时从朔县回井坪还真是犯愁。 我妈有几年住在距井坪60多里的老家,我在井坪中学上学,只好住校了。那时最愁开学和放假了,因为没有通村的车,无论多远都要步走。从井坪回我们村虎头山是必经之路。有一天,村里的亲戚捎话给我,说我妈病得很厉害,让我回去,她想見我一面。这时已是冬天了,中午刚吃完饭,我心急如焚,泪流满面,匆忙上路。虎头山山势陡峭,羊肠小道依山盘旋而上,山路险要,弯多而急。这时,站在险要的虎头山上,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的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究竟有多难我不知道,但虎头山之难我可领教了。一路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急急忙忙赶到离我村还有十五、六里的村庄时,天已经完全黑了。隐隐约约看見村里忽隐忽现的油灯闪亮,好在这是我从小走惯了的路,一路跌跌撞撞,又累又饿又怕,老感觉身后边有什么东西跟着我,脑子里浮现出小时候老人们讲的鬼怪的模样,令我毛骨悚然,当回到家时大约已经半夜多了。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現如今,我的儿子、儿媳、女儿每人一辆小汽车。井坪镇相当多的人有了私家车,小汽车不经意间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每个居民小区每天晚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私家车,私家车已逐渐普及,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件了。



图/刘囯君

井坪镇已经是一个現代化的小城镇了,街上的公交车共有12路。纵横交错,覆盖了全部市区及周边地区,为人们在市区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 从井坪开往朔州市的车,每隔5—10分钟循环一次,这样循环往复源源不断。我问售票员这种车共有多少?她说:“真多哩”。

图/网络

此外,从井坪开往太原的豪华大巴每天9辆,开往大同的4辆,还有去呼和浩特、包头、东胜、清水河等地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井坪这个过去偏僻、荒凉、交通闭塞的小城。現如今,从本区看:基本实現了村村通车;从外围看: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現代化交通网络,拉近了井坪与全省、全国各地的距离。为社会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井坪历史上,有哪一个时期人们出行能像今天这样方便呢?这是史无前例的,明天会更好,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食,越来越丰盛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我家常年累月,天天顿顿都是以玉米面、莜面、豆面为主。绿色蔬菜不仅很少吃过,見都很少見;如果说菜那就是山药和冬季腌的“烂腌菜”了。这样的粗茶谈饭也是吃了上顿沒下顿,为了吃饱肚子,当地里野菜开始冒芽的时候,每天下午下学后,我妈就让我去挖野菜,咱这里能吃的野菜主要是苦菜、灰菜、苜蓿等,粮不够野菜补。有时我父亲也去买些议价粮。 在我求学阶段,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但那也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全家被“六二压”。我妈回到了距井坪60多里的老家了,我只好住校。住校生吃饭十人一组,分到的饭哪里够吃呢?每天到了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们饿得饥肠辘辘,心荒缭乱。

到哪里找些吃的呢?在校院里转来转去,转到伙房附近,发現那里有一口滚猪食的大锅,里面有许多已煮熟的小山药。我们如获至宝,不管干净不干净,人在非常饿的时候哪里顾得上这些,我们把山药捞出来,剥掉皮,一会儿就把准备给猪吃的山药被我们吃得一干二净了。

学校南大门外有块校园地,种着茴子白,有时我们也弄一个吃。

住校时间长了,首先是想妈妈了,同时也想回家吃妈妈做的美味。我们轮流请假回家,返校时都要给同学们带些好吃的。所谓“好吃的”其实就是“炒面”。“炒面”也各不相同,风味各异。有莜面的、豆面的、还有葫麻面的、也有混合面的。请假返校后,大家晚上聚在一起,享受共产主义“大餐”,人人有份,毫不客气,一会儿就狼呑虎咽,风卷残云,消灭得一干二净了。

住校生吃饭10人一组,大家轮流打饭分饭,每周两人。有一天轮到我分饭了,早饭是莜面块垒,我是第一次分饭,因没经验,一不小心把十个人的饭给八个人就分光了。剩下一个同学和我沒饭吃了,我自己沒饭吃活该,但让另一同学饿肚子,我覚得很对不起他,我也很尴尬。由于第一次分饭就砸锅了,因此室长有一阶段就不用我分饭了。

我的女儿出生后,由于妻子在外地工作,因此只好把孩子雇奶出去了。一岁零九个月的时候因奶娘没有奶水了,孩子只好接了回来。给孩子吃什么呢?打听到农场有两头奶牛,卖牛奶,每人限买半斤。但全城需喝牛奶的人都靠这两头牛,供不应求,大家只好排队。尽管每天早早就排上了队,但有时候排了很长时间队轮到你了,但奶却没了,令人很失望也很无奈。就这样,奶有时买上了,有时买不到,孩子沒奶吃是我最揪心的一件事,沒奶吃,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喂饭了。

有一年,我父亲的脸和白眼球突然变黄了。邻居告诉我可能是肝炎。我急忙把父亲送到大同检查,确诊为黄胆型肝炎。在大同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出院时,大夫告诉我:“除了继续用药外,要给你爸多吃些白糖,白糖对肝炎有好处”。母亲找到了批糖的领导,说明了情况,但却被婉言拒绝了。能怨批糖的领导吗?我理解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有他的难处。那个年代人们生活多么艰难!

摄影/桃子


一个“吃”字两重天,改革开放以来,超市里、商店里:各种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大棚栽的、国产的、进口的,不一而足。食品讲营养、讲风味、讲健康。“食”已经不只是温饱的需要了,渐渐变成了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叫做“舌尖上的文化”。


摄影/支配勇


井坪人民已经进入了不仅人人吃饱,而且要人人吃好的美好时代了。 井坪历史上,有哪一个时期人们的“吃”有这么丰盛呢?这是史无前例的,明天会更好,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摄影/桃子


穿,越来越时尚

“穿”,在当地流行着这样的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这些俗语是改革开放前井坪人民穿衣的真实写照。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一家人的棉衣、单衣、鞋子,都是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千针万线缝制的。母亲是个要强、勤劳、心灵手巧的人。她给我做的鞋叫“牛鼻鼻”鞋,从前面看活脱脱一个“牛鼻子”,非常好看,像工艺品一样。但因鞋帮子太硬,我往往穿不上去,勉强穿上了,脚却被挤得生疼。我怕母亲伤心,母亲在时我忍着疼穿着,母亲不在时我或者换成旧鞋,或者光脚走。

衣服是老虎下山一张皮,很少洗,如果要洗也是晚上洗,第二天穿。有时干不了,我妈就在灶里烧柴,锅烧热了,衣服放在锅里来回翻动来烘干。一件衣服由新到旧,补丁摞补丁。街上看到的无论男女老少,衣服颜色大都是灰、兰、黑;款式都是粗棉袄、中式裤,最好的也只是中山装、绿军装。有人给穿衣编了个顺口溜:“男人穿的和女人穿的一个样,大人穿的和娃们穿的一个样,老人们穿的和年轻人穿的一个样”。

改革开放后,衣服逐渐走向了讲品牌、讲款式、讲流行的时代。衣服变得时尚雅致,再也不仅仅是遮羞避寒的东西了。 現在市场上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衣服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西服、休闲服、茄克;牛仔裤、长裤、短裤;各种各样的裙子、旗袍;各类皮鞋、旅游鞋。人们的穿衣花样翻新,赏心悦目。理念个性化并追逐流行风,品种繁多,千姿百态,各领风骚。

摄影/网络

历史上哪一个时期人们的“穿衣”能比得上今天呢?这是史无前例的,明天会更好,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通讯,越来越快捷

过去,和外地的亲戚、朋友联系是写信。信写好后花8分钱买上邮票,通过邮局把信寄出去,收到信差不多需要半月二十天,有时说不定信中途丟了,有急事只好拍电报。

电话一般是机关单位有,小单位也是沒有的。开始是手摇电话,打电话时,先用手摇动摇把。后来手摇电话不見了,又变成了拨号电话,那时电话是奢侈品,是身份的像征,荣耀的体現。 再后来,又出現了手机,2003年,我托朋友买了第一部诺基亚手机。以后又换了几部,质量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多。現在智能手机又问世了,如今,我全家人每人一部智能手机。哪怕你在天涯海角,大洋彼岸,异国他乡,一机在手,万事无忧。虽然相隔千万里,却如近在咫尺。

图/网络

井坪镇大部分家庭固定电话,普通手机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視野,逐渐成了历史。智能手机悄然进入了千家万户,无形中成了人们主要的通讯工具;而且是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助手,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 小小智能手机,以其方便、快捷、高效、功能强大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真可谓“方寸之间,天地无限”。

图/网络


剑未佩妥,出门己是江湖;酒尚余温,入口不识乾坤;远离尽千帆,归来却已翻天覆地。改革开放四十年,井坪镇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出乎意料的里程碑式的变化。衣、食、住、行、通讯的变化仅仅是井坪镇华丽变身的冰山一角。

抚今追昔,我们怎能不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慨万千呢?怎能不为井坪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击节赞叹呢?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井坪的变化不也正是伟大祖国四十年来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的缩影吗! “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河不忘搭桥人”,井坪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海桑田的巨变;井坪和全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切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结果!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把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伟大的祖国! 写及此,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毛泽东同志《清平乐.会昌》中的名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就涌上脑际,就让我们以此名句为本文作结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生财,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小学教师,平鲁职业中学校长;李林中学校长;平鲁信访局长;平鲁区委办副主任兼区委正科级督查员;曾被选为平鲁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朔州市第一次、第三次党代会代表。

热门评

【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xiaozhujop.com/a/i63b70f6ac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