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丨营销管理
字数丨2400字,阅读约4分钟
袋子外面绑根绳,是超市的省钱妙招?
我上网时,偶然见到网友@市井觅食记 发布了一条关于超市省钱“妙招”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相信不少朋友在逛超市时,见到过有些超市为了防止占小便宜的顾客多拿免费的塑料袋,在卷筒塑料袋的外面额外绑上一根绳子,就像下面这个样子:
↑↑图片来源:@市井觅食记 发文配图,因平台要求剪去水印
绑上这根绳子后,原本很轻松就能拉开一长条的塑料袋,变得没那么好拿了,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增加取用塑料袋的困难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与浪费情况。
根据这位朋友的了解,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小改变,每年却能直接节省下10几万运营成本,由此发出了感叹。
然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小窍门”对于超市来说,真的是个好主意吗?
破爷恰巧在运营管理的课程上也跟大家讨论过这个问题,而且亲眼看到了很多超市从“绑绳”到“解绳”的改变,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这背后的运营观。
↑↑@市井觅食记 发文截图
忽略大局观的细节管理就是本末倒置
从客观角度来说,袋子上绑个绳子,的确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甚至如同网友说的那样,节约了20%的塑料袋成本。
可是,我们即使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我们来简单算笔账:
理想情况下,购买一件商品,普通消费者使用1个塑料袋,而占小便宜的消费者很“克制”的只拿2个塑料袋。
而套上绳子后,效果立竿见影,完全没有人占小便宜了。
最终节省了20%的塑料袋。
也就是说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超市中占小便宜的顾客比例也不过是25%而已。
当然,实际情况不会这么理想,占小便宜的顾客不会只多拿一个袋子,也就是说,在实际中这个比例将会更低一些。
即使是在纯理想情况下,我们就能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超市为了防范25%的顾客占小便宜行为,牺牲了100%顾客的购物体验,特别是那75%原本正常购物的顾客。
从这一点上来说,超市在整体营销思路上就已经走入了误区。
↑↑图片来源:@市井觅食记 发文配图,因平台要求剪去水印
事实上,超市的生鲜区消费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冲动型消费场景。
很少有人在逛超市时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购物清单来采购的,仔细回想一下大家自己的购物经历,是不是原本想去买瓶洗发水,结果超市转一圈,背回来一大包零食呢?
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大家的购物冲动,超市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生鲜区的水果的堆头方式,摆放样式都是有专人负责设计的,甚至很多超市在水果区除了正常的照明灯外,还会专门设置额外的灯具在堆头上方进行大亮。
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是大有学问的,但用直白的话来说,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些水果看起来更加的鲜亮可人,激发你顺路买点水果的欲望,这就是所谓的冲动性消费。
↑↑超市的水果总是很吸引人,因为这些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可是冲动性消费也存在一个天然的问题,那就是:来的也快,去的也快。
一念之间,你就有了提袋购物的欲望,可是一旦购物过程当中遇到任何的困难或不畅,就会使你的购物欲望瞬间消失。
很明显,在购物袋上捆绳子的行为就是在认为的故意设置障碍。原本顾客想要顺手再买点水果,可是一抬头,看见三四个人围着塑料袋费劲往下撕,很自然的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总体来看,一年节省了了10几万的塑料袋成本,可每天随便损失一两单潜在顾客,失去的收入就远超塑料袋的成本了。
事实上,作为外行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数据进行误读。比如在网友的眼中,节省了10几万,就是挣了10几万。
可实际上,因为塑料袋的成本本身就计算在销售的运营成本当中的,如果销售数据下降,那么运营成本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知道这件事情省不省钱,省了多少钱,应该计算的不是塑料袋采购总量减少了多少,而是千次订单的塑料袋使用量下降了多少。
这个数据才能真正反映出到底省了多少塑料袋。
↑↑图片来源:@市井觅食记 发文配图,因平台要求剪去水印
另一个问题就是,网友只看到了物料成本的降低,却没考虑到其他成本的增加。
原本塑料袋的更换工作流程非常简单,把旧的塑料袋芯拿走,放一个新的上去,整个动作3、5秒绰绰有余。
可现在的流程变成了:拿一个新的,捆上绳子,把旧的芯从杆子上接下来,捆一个新的上去。
整个流程比原来复杂了不知道多少倍,就按更换一卷袋子的时间人工消耗1分钟来算。
每天更换100卷袋子,就要多出近1.5小时的人工需求。
而实际情况只会更糟……
这样算下来你就会发现,浪费的人工成本,使得节约的袋子成本越来越不够看了。
管理细节不能与经营目标相冲突
管理学当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底线”,那就是管理手段不能够与经营目标产生冲突。
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很多人却忽略了这一点,从而做出一些无效甚至有害的管理。
比如我就遇到过一个和今天很类似的案例。
一家专业卖场,集团要求公司进行运营成本管控,降低卖场成本。
而公司考虑之后,把降成本的任务大头放在了后勤部上。
后勤部想了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卖场每天的空调晚开半小时,早关半小时。
这一下,果然立竿见影,卖场电费成本下降一大截,后勤部受了表扬,公司也完成了成本管控目标。
可好景不长,第二季度的空调费收缴情况急剧下降,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力气,最终收缴率还是下降了近10%。
而且,直到后来空调运营改回了以前的方式,后面的空调费收缴率也没有回到之前的水平。
很明显,这就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成本管控”。
其实,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成本管控的目标,都应该是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而非牺牲其他运营指标的方式来达到。
比如,以这个例子来说,对空调系统进行清理维护提高运转效率,对卖场保温进行提升,降低热量流通,这些方法都能在保证不影响空调效果的情况下降低运营成本。
而减少空调运营时间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不过是剜肉补疮,掩耳盗铃罢了。
任何经营者,要把成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看清
不只是大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即使是做小生意的人当中,有很多也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经营智慧。
还拿这个塑料袋的问题来说,我之前认识一个卖水果的小商贩,他家给顾客提供的塑料袋,又大又厚实,成本远超附近同行的一次性超薄塑料袋。
那么,他塑料袋的成本这么高,是不是挣的钱更少了呢?事实上恰恰相反。
因为如果塑料袋太小、太薄,人们买水果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少装。
反过来,给你一个又大又厚的塑料袋,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装更多的水果。
仅这一点差距,他就能卖出更多的水果。
况且,顾客在别人家体验过哪怕一次塑料袋破掉,水果掉地上的经验,就会产生本能的厌恶,转而期待质量更优包装,此消彼长之下,经营差距就会逐渐拉开。
当然,一个塑料袋不可能完全决定生意的好坏,但是经营者能够拥有这样的意识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也就难怪最后这位小老板熬死了附近的其他同行。
今天的几个案例,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管理过程中的大局观与小节,只有搞清主次关系,才能进行有效管理。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