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开设孩子的自学习惯训练营,本不打算招一二年级的孩子,因为觉得太小,也许不具备这种能力。各种巧合,来了两位一年级的孩子,一位龙龙,一位彤彤,彤彤识字量能做到自由阅读,龙龙识字量还很有限,经常需要妈妈来帮忙读题。通过13天对他们的观察,感觉特别的惊奇。第1天安排孩子们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两个孩子,都能够齐齐整整的把自己的规划制定出来,任务量比妈妈们安排的要大出很多,连续13天,孩子们都能够非常顺利的把自己的任务完成,特别是自学的环节,本以为这么点的孩子他们可能做不到,没有想到他们的自学的习惯和效果却比其他的孩子要好很多。
自学的习惯训练,是想训练孩子能静下心来自己认真的读题、研究题目的习惯,倒不是对结果有很高的要求。研究课本以后再去做题,是用结果来检验让孩子看一看其实他有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很多问题他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到答案,所以碰到问题,要主动的去探索,无所畏惧,不要等着别人来告诉他答案,这就是主动学习的训练过程。
大一点的孩子从能力上肯定是要高于小一点的孩子,但是从习惯来看,很多已经缺失了静下心来去研究教材,自己去思考一个问题、弄懂一个问题的习惯。把做题的结果看得比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本身更为重要,这样学习习惯训练所要达到的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反差?我也在努力的思考,通过对妈妈们的观察,我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长期的培优已经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静不下心来自己去解决问题。对比前前后后来参加习惯训练的30来个孩子,我发现越早开始校外培优的孩子,他们的厌学情绪越浓,自我管控的能力越差。
第二、妈妈们永无止境的要求。彤彤制定的计划非常的合理,不会太累,也留下了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原计划的每天两页预习,其实对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了,因为她需要做课本的练习,还有配套的两课练习,可是到第3天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6页,好在我及时制止,跟妈妈讲清了其中的逻辑和道理。
专注力和执行力都非常好的龙龙,几天的时间基本上把一年级下册都快做完了,整个晚上都在那里做作业,妈妈还在做要求。如果不制止,过不了一两年,这个孩子也会步入到学习困难孩子的行列。
妈妈们对孩子的寒假作业熟练程度远超孩子,如数家珍般的要求孩子哪段时间做完什么,哪段时间做完什么,好留出春节玩的时间,表面看非常合理,但是这样的代价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妈妈们每天生活在催作业的焦虑中,因为孩子不可能像木偶一样随她们的心愿,孩子感到自己没有自由,然后会利用一切可以玩的时间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作业,结果是两败俱伤。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孩子养成了不守信的习惯,哪怕是自己制定的计划,也可以无限期的拖延,然后焦虑的妈妈又不得不反复催促,恶性循环的剧本在家里就这样上演。
回想我们的童年,好像也是寒假作业,暑假作业非要等到开学之前的一个星期开始着急,现在想想,还是觉得挺好玩的。可是我们现在对孩子却巴不得每一个人都能提前定制计划,提前完成任务,当然能做到这样更好,如果万一做不到,其实也没有必要那么着急,毕竟作业说到底是孩子的事情。既然有人替他们着急,他们又何必着急呢,这就是人性的劣根性。我们不着急,不去过问,只要孩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得合理,做有意义的事情,读书也好,做手工也罢,只要她感兴趣的事情,未尝不可,其实从孩子一辈子的发展来看,也许他所做的事情会比做作业对他自身的发展更有意义。
我是一个标准的佛系妈妈,从儿子上一年级开始,每年的寒假作业和暑假作业我都不过问,做完或者没做完跟我没有关系,老师骂也不会骂我,会骂孩子自己,所有的尴尬他得自己去面对。但是每年的寒暑假,我会规定孩子要读哪些书,每天记忆和背诵的东西,靠童子功积累起来的功底,我会做要求,我的精力主要花在了目前还看不到效果的地方,至于做作业、完成老师的任务,这些就不应该成为我的事儿,自然也不应该让我来为此而花费精力。孩子年龄小,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也是人之常情。水至清则无鱼,妈妈们心态放大气一点,淡定一点,孩子生活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之下,他做的事情都出于自愿,这样无论是从自学习惯还是自律习惯的养成,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