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影院观看过电影,你会发现,有一种很受大众欢迎的小零食,那就是爆米花。
爆米花源自南美,8000多年前就有人在爆爆米花了,但对古早人来说,乐趣在于看玉米爆开而不是吃爆米花。据说是在19世纪,北美人到智利经商,看到各种的玉米觉得很可爱,就带回到新英格兰。
- 1893年,查尔斯·克雷托斯(Charles Cretors)发明了蒸汽爆米花机。
- 1896年,电影首次在纽约市透过爱迪生的放映机公开播放。
- 1902年,第一座电影院出现了,而且也是首栋专门为了电影播放而盖的建筑。
虽然爆米花便宜,很受欢迎,却不怎么上档次。因此,第一家电影院开业时,没人瞧得上这种咸味小吃。当时的电影院,被视为经典剧院的新型版本,萦绕着一种明显高级的气息,维持着剧院的奢华美学。进电影院是为了体验一种氛围,这是一种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有钱人专属的艺术盛宴。这时候有声电影还没出现,人们必须要能够阅读荧幕上的字句,吃爆米花的卡滋卡滋声会让人们分心,电影院老板也不希望他们漂亮的地毯被搞得脏兮兮。
- 但在1927年,长篇故事片《爵士歌手》上映了,而且有同步音轨对话,哑剧一夕之间消失不见,无论识字与否,人人都能够进电影院享受电影了。
电影不再试图模仿高级的剧院体验,而是变成大众化的娱乐方式。路边摊贩看准了这群人的荷包,在电影院外面摆摊卖爆米花。电影院不想和爆米花扯上关系,爆米花正式被禁止,在入口处就需要把外套连同爆米花交出来。此时正处于经济大恐慌时期,摊贩卖爆米花赚翻了,一包卖到5至10分钱。
到了 30年代,由于环境不景气,电影院接连倒闭。一位负责管理66间连锁电影院的总经理,起先非常反对爆米花进影院,最后还是决定尝试在影院卖爆米花。1938年,他的影院损失了大量入场费收入,却靠着卖爆米花赚进20万美金。他于是把入场费从50分砍到15分钱,就为了吸引人们进门买爆米花。随着爆米花的收益钱滚钱,影院意识到他们必须开设小卖部,才不会让街头摊贩当中间人把钱赚走,于是影院开始卖爆米花、糖果和汽水。
-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二战开打,美国面临糖短缺。
供应国和美国断交关系,所以人们需要限定糖的用量,那表示要放弃糖果和汽水。影院的小卖部只能单靠卖爆米花,而到了战争结束时,大局也已抵定,爆米花成了官方的电影院零食。在美国,超过半数的爆米花都是在电影院被吞下肚的。毕竟,在影院经营小卖部几乎是纯赚,电影票则只有赚到其中的40%。影院光靠售票是无法支撑的,所以他们必须提高小卖部的零食价格才能赚钱。爆米花真的是拯救了电影院,它的收益足以负担照明、音响系统、暖气和冷气的开销,而若是你没有在小卖部花大钱,影院就会提高你的票价。毋庸置疑的是,当我们想到电影院,就会想到爆米花,到头来这一切都归因于经济大恐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