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碗鉴定小窍门(汉白玉玉碗鉴定小窍门)


碧玉碗鉴定小窍门

106.白玉觯

高12.2厘米 口径49厘米×67厘米 足径5.6厘米×7.3厘米

白玉,莹润无瑕。扁圆腹,侈口,圈足,有盖。器身表面于阴刻回纹地上装饰浅浮雕螭纹和兽面纹。盖面亦为浅浮雕兽面图案。

觯为古代酒器,盛行于商及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有所见。解似尊而小。《礼记·礼器》有"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之说。

107.青玉螭纹卮

高10厘米 宽11.2厘米 口径6.6厘米

青玉,局部有糖色。卮作圆筒形,圆形鉴,下承三足。器身上下分三周纹饰带。上部近口沿处于交叉斜阴刻线地上装饰风格化的夔纹。中部为主体纹饰,于阴刻谷纹地上装饰对称二夔龙,夔身作几何形曲折。圆形整处饰螭纹。下部近器底于谷纹及交叉斜阴刻线上装饰方折勾云纹及兽面,三个兽面正好位于三足上方。圆盖作拱形,中心圆钮饰涡旋纹,环以绚纹一周。钮外侧为三凸雕动物,其间的盖面上浅浮雕抽象鸟纹。盖口沿与器身口沿纹饰相同。

卮为古代酒器,《史记·项羽本纪》有"赐之卮酒"之句,可为证。玉卮初见于汉代,西晋墓葬仍有出土。此后未见,至明、清时成为仿古玉器之一类。北京师范大学小西天工地清初黑舍里氏墓出土的一件玉卮,镌刻有"子刚"款识。可证这类仿古器至少在明末已然流行。从存世明代同类器看,制作多流于粗疏

108.青玉八仙图执壶

高27厘米 口径78厘米足径6.5 厘米

青玉,有大片絮斑、继裂。盖钮作持杖寿星骑鹿形,兽吞式流,"s"形执柄上方立雕一兽 流与器预之间饰灵芝三枚.执壶高足,饰凸弦纹两周。器盖表面饰浅浮雕仙鹤、流云。盖、壶、足近口沿处均阴刻仰俯"山"字纹。壶身表面浅浮雕山石、松树,八仙、仙鹤。壶颈两侧分别镌刻行书诗句,一为∶"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末署"永年"。另一为∶"玉墨千巡献,蟠桃五色匀。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末署"长春'。从诗文看,器表图案描绘的当是八仙同赴西王母蟠桃盛会之场景。

执壶为盛酒器,初见于中唐时期,称注子。硕腹,短流,喇叭口,壶的重心在器体下部。之后壶体渐瘦长,重心上移。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作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执壶造型在明、清时期变化不大。八仙是传说中的道教人物,寓意长寿。灵芝、仙鹤亦具有相同的含义。本品无论选材、形制、装饰、工艺都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特征

109.青玉福寿纹执壶

高21厘米 宽18.5厘米口径5.2厘米×5.9厘米足径5.2厘米×6厘米

青玉,局部带糖色、絮斑、绺裂。壶作八面形,满饰浅浮雕图案。壶身一面装饰松树、山石、灵芝、兰花,一面装饰桃、竹、山石。器盖灵芝钮,表面装饰海棠花。流及柄饰流云、蝙蝠。盖及柄以透雕活链连接,梁作透雕螭形。整器造型略显粗犷,器表泛着很强的玻璃光。

执壶为盛酒之器。秉承唐、宋以来的玉图画传统,明代中晚期流行在玉器表面装饰山水、人物、花鸟,以彰显文人气息。有时也因为装饰过于满密而略显繁缛。明代也是吉祥图案颇为盛行之时,松、灵芝、桃象征长寿,蝠、福谐音,代表福气,兰花、竹也是当时绘画中的常见题材。此壶无论造型、装饰风格抑或器表强烈的玻璃光,都体现了明代玉器的特征。



110.青玉象耳簋

高6.7厘米_口径10.5厘米足径6.9厘米

青玉带糖色,有绺。器腹装饰兽面,六出载。象耳,足饰凸弦纹一周。足底镌刻篆书"子冈制"款。

簋为古代食器之一。商周时期的青铜簋多与鼎配合成组,作为礼器,其数量的多寡标志拥有者等级和身份的高低。北宋时期古器物的出土以及礼制改革,引发了金石学的兴起和仿古风潮的出现。模仿三代青铜器造型的玉器亦随之登场,并历宋、元、明、清而不衰。此簋即为这一风潮下的产物。明、清同类器通常配有木盖及玉盖钮,用作陈设品。

陆子冈,亦作子刚,为明代嘉靖、万历间苏州琢玉高手。《苏州府志》称其"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如毫发"。传世子冈款玉器主要为器皿和牌饰,款识作图章形,有"子冈"、"子刚"、"子刚(冈)制"等,以篆书和隶书为主,阴文、阳文均有所见。款识多刻于器底、器背、把下、盖里等不显明处。但这些子冈款玉器,究竟哪些是真正陆子冈所制,哪些是同时代或是后代仿品,由于缺少标准器,尚难厘清。换言之,对子冈制玉的认识依然有待深入。

111.青玉兽耳彝式炉

高22.9厘米 口径8.2厘米×6.4厘米足径9.9厘米×6.8厘米

青玉,重绺,内含絮斑,局部可见黄色沁。器表装饰兽面,出戟,兽耳。木座、木盖均为明代原配。盖顶配鸳鸯荷叶玉钮。

此为明代仿古风潮下玉器仿商周青铜器的又一例正。玉钮之制源于元代的帽顶,为蒙元贵族帽子上的装饰,以宝石、玉石等珍贵材料加工制作。随着元代的覆亡,明代服饰制度的改变,元代玉帽顶在明代被用作炉顶,并推陈出新。此风一直延续到清代。玉钮多立体镂雕、鸳鸯荷叶十、苇塘鹭鹭、龙穿花叶是其常见题材,另有山石人物、戏童等装饰题材。玉缸元 .明墓葬有出土,传世的明、清玉钮更不在少数。

112.青玉山水人物纹方盒

高6.2厘米 口径78厘米×7.8厘米足径6.2厘米×6.2 厘米

青玉,有绺裂及赭黄色沁斑。盒身四面浅浮雕桃花、荷花、石福、山茶。盒底镌刻篆书"子冈"阳文方印。盒盖表面浅浮雕山水、垂柳、房舍,左下角二人相顾,右下角一人坐于船头垂钓。盖面左上方镌刻草书"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该五言绝句化自唐王维的六言绝句《田园乐》,原诗作"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明代玉器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器形硕大,碾琢粗率,有"粗大明"之称,代表了北方的玉雕特色。另一类精巧雅致、细润可爱,为江南的玉雕风格。本品即属于后者。

113.白玉松林策杖图方斗

高89厘米 口径13厘米×13厘米底径9.2厘米×9.2厘米

白玉略灰黄,内含絮斑及暗褐斑,局部绺裂。器作平底方斗形。外壁两侧浅浮雕一老者策杖行走于山石、松林之间。玉石褐斑处大部分被巧妙地处理成松针或岩石。另两面阳文草书七绝一首∶"策杖穿林路几重,禅家清磬隔云封。再来只恐无寻处,好记悬崖一古松。"末署"梅道人戏作"。内壁光素,底部阴刻楷书乾隆御题《咏旧玉斗》∶"亚父撞之后,重为玉斗谁。连成双面画,接刻七言诗。迥异俗之态,依然古作师。藉瑕绘松鬣,思已渐邻奇。"末署"乾隆癸卯御题",并篆书"几瑕怡情"方印。癸卯为乾隆四十八年即 1783年。

玉斗为古之正器,据以造律以及度、量、衡,因此对于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有关玉斗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鸿门宴》。刘邦、项羽会于坝上,刘邦以白璧一双献项羽,玉斗一双献亚父范增。亚父见刘邦成功脱逃,一怒之下将玉斗置于地上,以剑击碎。据此推测,玉斗之制至晚在秦代已经出现。南北朝以及隋唐有不少出土或度藏玉斗的记载。传世玉斗实物目前仅见此一件,当是宋以来复古思潮下的产物,加之琢刻精巧,诗、书、画及乾隆御题相得益彰,因而弥足珍贵。传世有清代银质方斗形套杯,其造型亦应取自玉斗。

吴镇号称"梅道人",为明代画坛四家之一。此杯俏色之妙、碾琢之精,殊为罕见。加之玉斗传世甚少,因而弥足珍贵。

114.青玉螭耳方斗明

高6.1厘米 宽14.5厘米

口径8.6厘米×8.6厘米 底径5.2厘米×5.2厘米

青玉略泛灰,有絮斑。透雕双螭耳。斗口有横梁。口沿及足部阴刻回纹一周,腹部阴刻变形谷纹一周。器表抛光有较强的玻璃质感,材质、雕琢、螭耳造型均具典型的明代玉器特色。

本品造型规整,螭耳生动,变形谷纹略具仿古意味,且有横梁,殊为罕见,是存世玉斗精品之一。

115.青玉鹿衔灵芝形笔架

高5厘米 宽14.8厘米厚2.1厘米

青玉略灰,有絮斑,局部糖色。立体圆雕卧鹿衔灵芝,阴刻五官及细部。鹿身装饰双阴线刻"米"字纹。卧鹿前后雕叠石数块,大管钻掏挖孔洞。

玉质文房用品的出现以汉代为早。目前所见最早玉山形笔架,见于唐墓。宋墓亦见有水晶笔架。鹿、灵芝都是长寿的象征。玉鹿形象商代即已出现,宋、辽时期成为金、玉工艺的装饰题材,多作鹿衔花枝、仙草之态。在辽墓壁画中,鹿多作群游秋林之态。金、元时期的秋山题材玉雕,亦沿用此构图,并开始增加老人、仙鹤等,长寿之寓意隐现。至明清,鹿、灵芝、仙鹤、龟作为吉祥的装饰图案,广泛应用于各类工艺。

116.白玉螭纹镇尺

高2厘米 长22.6厘米宽3.3 厘米

白玉,有赭黄色沁斑。尺面高浮雕一螭。余光素无纹。

镇纸在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古代文人喜于案头把玩小件青铜、玉器,因其有一定分量,亦常用来压纸或压书,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镇纸。最初镇纸的形状并无固定形式,后多流行各种动物形、长条尺子形。后者即所谓的镇尺、压尺,多装饰有兽钮,亦有以古代玉剑璜为鼻钮者。镇纸至晚南北朝时期已然出现,其材质有玉、石、金、青铜、木、珐琅、竹、牙、瓷等。明、清时期镇尺的材质、形制最为丰富。

117.白玉羲之玩鹅图插屏

长10.4厘米 宽6.5厘米厚0.8 厘米

白玉致密光洁,正面浮雕虬曲的松树下老者持书倚石而坐,其侧一童子右手抚一昂首大鹅。背面内叫, 地子不平整。

紫檀木边框表面装饰云纹、回纹。背面镌刻描金楷书《御制题羲之玩鹅玉器》∶"为书道德龙鹅返,便草时晴作美谈。却似一筹赢裨帖,缩成玉枕自河南。"下刻"臣钱汝诚敬书",并署"臣"、"诚"二印。《御制题羲之玩鹅玉器》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作,据诗后夹注文字,乾隆帝曾在羲之玩鹅图玉器背面镌刻自己缩临的《快雪时晴帖》,未知是否即为本器。该小插屏似系玉带板改制,表面尚留有三对牛鼻穿,巧妙地隐藏于松干以及鹅足胫间。挖背之举或为减轻重量,或为便于镶嵌固定。利用明代光素玉带板改制笔添、墨床等的做法,在清宫中一度颇为流行。

118.青玉"一团和气"插屏

径8.9厘米 厚15厘米

青玉,略带皮色。雕刻一老者展持手卷,笑容可掬。手卷上镌刻"一团和气"四字,文字描金。另一面装饰类似文字和图案,阴刮南非浮雕

"一团和气"语出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所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明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后一年绘制《一团和气图》并赞。《一团和气图》乍看似一人,实则描绘了惠远法师、陆修静、陶渊明三人。此图体现了朱见深希望三教合流、和睦相处、朝野安定、国泰民安的思想。明、清时期,以《一团和气》为题材的风俗画也颇为流行。

119.青玉碗

明晚期或清

高7.3厘米 口径18.3厘米 足径10.3厘米

碗体莹薄、硕大,器表镌刻楷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御制咏和阗大玉碗六韵有序》,共计40行 194字。

乾隆二十四年勘定回疆,和田玉料得以源源不断地充贡入宫中。象征乾隆皇帝辟疆三万里之功的玉器,在乾隆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乾隆帝本人也写作了大量吟咏玉器的御制诗文。这些诗文,有的被镌刻到相应的玉器之上。从镌刻的诗文看,此碗系同一块和田山料琢制而成的两件玉皖之一。造型规整,腕足敦厚。莹薄的碗壁显示受18世纪伊斯兰玉器影响的痕迹。玉碗原配有木座,当为陈设之器

120.碧玉碗

明晚期或清

高5.9厘米口径13.2厘米 足径49厘米

碗撇口,圈足。口沿及近足处各琢刻一周回纹地加变形兽面纹纹饰带,器身镌刻乾隆戊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御题《咏玉茶碗》,共 56 字。末署"乾隆戊寅仲夏御制"及阴文"会心不远"、阳文"德充符"二印。足底镌刻阳文"乾隆御用"款。

此碗为新疆所制,入贡内府后重加抛光并加琢纹饰、诗文及款识。乾隆二十二年平定回部阿睦尔撒纳叛乱,二十三年进剿南疆。本品当为回部伯克入贡之物。从"于田何必购食环,通贡薄来每厚还"句看,与历朝一样,清廷回赠边疆入贡依然奉行"薄来厚还"的原则,边疆地区所获回报往往十分丰厚。

乾隆二十四年勘定新疆之后,与中亚、西亚地区的贸易通道得以重开,叶尔羌、伊犁、喀什噶尔成为西部贸易的中转站。伊斯兰地区的使团、商旅多经新疆进入内地,而内地的商品亦多经新疆出口西域。新疆实际上成了中、外商品的集散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工艺的繁荣。

【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xiaozhujop.com/a/U63b701e7cfa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