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花钱我是“提前透支族”
大学最后一年了,现在自己的大多数经济来源还都是来自家里,老爸老妈一直都是固定的给我一学期的生活费,让我自己去管理。
很长一段时间,自己一直都是花钱心里很没数的那种状态,上学期我开始用记账App,记录自己的生活花销,发现自己每月的开销远远比自己“以为”的要多得多,以为自己1500元一个月,肯定足够了,记录上的各种开销每月总和却在3000元左右,不记录都不知道自己钱到底都花在哪了。
我仔细的看了记账App上的具体花销比例数据,除了上学期是住在外面,住房上花销了一部分,每月在“学习”上的比例花销其实是很大的,上学期我学了很多门网课,买了很多轮书籍,以至于这学期搬回寝室的时候,运书都运了很多轮,肩膀都痛了好几天。
但是仔细去衡量这些课程,有些课是报的有点冲动的,以至于根本没有达到好的效果,其次,在短时间内,想要的太多,没有集中注意力的专攻一个方向。
直到参加了漫薇圆梦计划,我才开始慢慢沉下心来,也非常理解萌薇老师说的“钉子精神”,先给自己时间专攻一个技能,修炼好了再开启下一个。
阅读了很多书籍,带给我的改变也是很大的,在心理认知层面以及行为方式都慢慢的产生了变化。但是也有陷入了只想“速读”,满足求知欲的陷阱,缺乏深入阅读和思考。
现在跟着漫薇圆梦计划的小伙伴每天写“读书笔记”的输出,让我在阅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收获。
所以其实报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们对于“投资自己”也得慎重的选择,书籍的阅读也不在于我们读了多少,而在于我们吸收了多少。
“学习”上的支出是有必要的,但对此也要理性的支出,学会根据自己当下真正的需求、时间、精力去判断,做出正确的决定。
从我的“预想开支”和“现实开支”的差距,就可以看出来我到最后两个月往往都是紧巴巴过完的,甚至靠老爸老妈另外的“小打发”过活的,我这种情况都不属于“月光族”,属于“提前透支族”了。
储蓄,每月给自己发工资才是富起来的硬道理
我曾经想过要在大学存点钱的,但现实往往没有想象中美好,久而久之,我对“存钱”的概念也模糊了。
进而代之的想法是:“我以后自己挣钱了再说吧,现在存的这小不丁点的,有什么用呢?也干不了啥啊,现在还是好好享受,随心所欲花就好了。”
所以完全没有要“储蓄”的观念了,这当中错误的认知是:“储蓄没有什么用,低利率,长时间也存不了什么钱”、“应该等以后挣钱了,有更多钱了再开始储蓄”。
但再放到未来想想,估计就算“未来有很多钱”了,也不一定会分配管理好自己的钱财,因为没有“储蓄”的观念,就等于没有“下金蛋的鹅”。不习惯不知道“储蓄”,你的需求往往总是与你所拥有的一样多。
从而像之前的自己一样,一直是“提前透支”,属于“负债”的状态。
作者博多•舍费尔在《财务自由之路》中说:“储蓄使人快乐,储蓄易如反掌——对每个人来说”。
如此看来,储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大多数人却不这么认为,原因是他们的储蓄方式从来都是错的。
他们紧缩自己每个月的开支,这里抠一点,那里省一点。尽管如此,一个月通常也剩不下什么。
真真切切,这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我一直在把钱付给别人,饮食,住房,学习,旅行,人际交往,购物……不“负债”才怪呢?
我从来不曾想过“付钱给自己”,从整体的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付给自己。
而那一部分“付给自己”的钱,就是在饲养自己的“鹅”,慢慢等到长大了,就可以下出金蛋,变得越来越富足。
付钱给自己,设立一个“鹅”账户
看完上述以后,接下来你需要完成两件事:
★计算出自己现在手上可用的总金额,平均到每月的生活费,在月初将每月生活费中的10%转入自己设立的“鹅”账户中。(注:“鹅”账户存款不可动用)
★学会从书本中学到的原则来管理“鹅”账户的资金。
坚持正确的原则持续行动,我们会变得原来越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