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是越来越冷,有不少朋友在后台留言给我说,感觉天冷了后,自己做艾灸都不怎么方便了。
冬天艾灸不方便原因有二:
1、艾灸时不敢开窗,怕室外的冷空气进来,反而对身体不好,但是不开窗又排不了烟;
2、艾灸有时需要tuo衣服,但是南方没有暖气供应,怕tuo衣后艾灸容易感冒。
以上问题的核心都在于:冬天开窗、脱衣做艾灸怕寒气入体,怎么解决?实际上,冬天艾灸也有一些小窍门,掌握好了,这些都不是难题。
冬天艾灸可以开窗排烟吗?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很纠结:冬天艾灸,开窗怕受风寒,不开窗吧,怕艾烟太呛。假如没有排烟设备,又想开窗,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于开窗的条件:
一是做艾灸时,房间里不能有强对流的风;
二是风绝对不能对着身体吹;
三是外面寒风呼啸,风又冷又大,或者外面正在下雨/下雪,这时做艾灸就不适宜开窗了。
所以,如果是在房间温度合适、外面正常无风或小风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把房门关上,然后把窗户打开一个缝隙(因为房门关上了,从门缝进来的风不会产生强对流),这样开窗来做艾灸,既可以帮助排烟,同时也不会有损身体。
综合以上得到结论就是:冬天可以开窗艾灸,但是要满足以下条件:
1、房间温度够,外面无风或小风、无雨、无雪,房间里不能有强对流的风;
2、被灸的人不能受风;
3、身体除了艾灸的位置外,尽量都用被子盖好。
冬天做艾灸会不会造成寒气入体?
“你在南方艳阳里冻成冰棍,我在北方寒冬里抱暖气片。”南方没有公共供暖设施,冬天其实比北方还难过。所以南方人冬天做艾灸,保暖很重要。
比如说,我们在艾灸背部的时候,把开衫反着穿,这样能减少手臂、肩膀的暴露面积;还可以减少每天的艾灸穴位,增加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长,这样可以节省取穴时间以及减少暴露部位,但同时又可以保证灸量。
比如之前每次艾灸6个穴位,每个穴位就20分钟,现在可以减少为每次艾灸2、3个穴位,每个穴位用30分钟。
还有人担心,冬天温度低,做艾灸会不会造成寒气入体?其实艾灸是温热的、补阳的,灸的时候的热比体内的温度高,不是从里面取阳热出来,而是往里面补阳热,而热跟寒是相克的,所以如果艾灸操作得当,是不会造成寒气入侵的。
要注意的是,做完艾灸后,人体的毛孔在一段时间内依然还是处于打开的状态,此时如果把皮肤暴露在外,寒气就容易进入体内。
因此,艾灸的时候,除了艾灸的位置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尽量都用被子盖好,另外,一做完艾灸,也要马上穿好衣物,或者
艾灸之后人体要适量补充水分,可以喝杯温白开或者温热的蜂蜜水。
如果实在怕冷,在有空调暖气的房间艾灸也不是绝对不行,但要遵守以下几点:
1、不要在灸时进入暖气房,以及灸后也不能立即离开暖气房!
2、一定要待身体已经适应暖气房温度的时候才开始艾灸;
3、注意不要对着空调的风口灸,灸后半个小时左右才可以离开暖气房。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由于机体不能快速识别温度变化,导致脏腑不能及时调整适应,就很容易失去平衡,这时候风寒邪湿之气会趁虚而入,伤害人体。
冬天艾灸哪些穴位可以驱寒保暖?
人身以阳气为根本,入冬渐深,阳愈衰而阴愈盛,而由于阳气的封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能量和热量供应不足,很多人会感到手足冰凉、畏冷喜暖,这些在中医里称为“阳气不足”的表现。
在冬天艾灸,可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艾草的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使自身产热起到暖身的作用,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体质虚弱、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腰膝冷痛、痛jing的人,更要经常艾灸以下穴位,以调和阴阳、驱寒保暖。
大椎穴:古人称它为“诸阳之会”,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所以大椎穴堪称阳中之阳。艾灸此穴有振奋一身阳气的作用,可以改善肢冷畏寒、倦怠懒言、四肢乏力、体虚易感等问题。
气海穴:俗话说“气海一穴暖全身”,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体的真气由此而生。所以艾灸此穴具有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的作用,尤其适合调理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病。
命门穴: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命门之火简称命火,是储存在命门中的真阳,真阳之于人体,犹如天上太阳,人要好好保养这命门之火。艾灸命门穴可以疏通经络、激发命门之火,命火足则全身得以温煦。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足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且寒由脚生,阳气不足时常表现为脚部冰凉。艾灸足三里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