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John A. Baron教授,Dartmouth医学院。
阿司匹林在早期阶段是用来解热镇痛的一种药物,但是后来越来越多人发现到阿司匹林的药效,也扩展了更多阿司匹林的用途。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认为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从古代的止痛药到麻风病药,经历了拿破仑的海战,到二次大战间的欧洲,到现在的又一次新的各种预防性用途。它伴随了阿波罗号宇航员登月,且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自被发现以来,阿司匹林从最初的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作用,到抗血小板聚集,从川崎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及肿瘤防御(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推荐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来预防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JAMA杂志发表: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超过5年可以降低肝癌的罹患率。),再到预防老年性白内障及衰老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该药已为人类健康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随着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发生率越来越高,科学家们开始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来抑制体内血小板聚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可行的。
阿司匹林的使用也有讲究。由于阿司匹林是弱酸性药物,且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因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应首选肠溶剂型,且应空腹使用,避免在胃内分解,造成刺激。至于是早晨吃还是晚上吃,只能说建议固定时间段服用药物,避免漏服药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药物,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反应。阿司匹林也并非一种灵丹妙药,因此还有一定的适用人群。任何一种药物也避免不了副作用的产生。阿司匹林在发挥它广泛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长期或大剂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黏膜损伤,易引起胃溃疡、胃出血或诱发、加重溃疡发作。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还可抑制凝血酶原生成,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易引起出血(维生素K可以预防)。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或敏感者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等症状(一旦出现应停药,加服或静脉滴注小苏打以碱化尿液)。少见特异体质患者出现荨麻疹、黏膜充血、哮喘等过敏反应,其中过敏性哮喘较多见,表现呼吸困难、喘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偶致瑞夷综合征,表现为肝损害和脑病,可致死。
最近一篇《震惊全球!走下神坛的阿司匹林:长达40年的错误!》在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网站疯传。这篇引爆朋友圈的文章能够让一些人意识到用药的风险,停止滥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在业界是毫无争议的,也就是说,如果已经发生过心脏病、脑梗死的患者,目前还在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切不可擅作主张停用药物,此时服用阿司匹林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