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笔记小窍门(记笔记的小窍门)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教育胡同,上篇文章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提出好问题,在提问中收获未知、自我成长。

12种笔记小窍门

除了有效提问,学会做好笔记,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辈子可能都需要做笔记:在校园里,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记录重点;到了职场里,会议的时候要做会议记录;读书、思考的时候,笔记也可以帮我们理清思路,成为有利的记忆和思考工具。

一、做笔记的两大误区

  • 误区一:抄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做过笔记,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会做笔记。如果不相信的话,我想先邀请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做笔记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不是很愚蠢吗?做笔记当然是给自己复习用的呀!没错,笔记的最终用途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巩固摄入的知识。但是当我们真正在执行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会犯一个什么样的错误?

就是我们一味地去追求笔记的完整性。最好老师一开始讲,我就立马不停地记录。老师讲了一节课,我满满写了四五页纸。

但是你只要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学校里经常会有一些笔记做得特别勤快,可是成绩却没有办法提升的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形式,这是在“抄”,而不在“记”。这种仅仅抄写内容的笔记,看起来很充实很漂亮,可是对我们的复习并没有实质的帮助。


  • 误区二:全

很多人会有第二个误区,就是笔记要做得越全面越好。这种人呢,恨不得把老师说过的每一个字都写下来。写字不够快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可以打字啊,打字也打不完整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可以拍照啊。

所以你去看,特别是成年人参加培训,或者公司开会的时候,每放一张新的PPT,下面就举起来一片手机。更夸张的,是把演讲全程录音录像,说是要回去反复观看。

但是有多少人回家真的会仔细看你拍下来的PPT呢?更别说视频语音了。在演讲现场你都没办法做到仔细听讲,回家了,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还能保持专注吗?拍了那么多PPT,无非就是在自己安慰自己而已。

如果我们不要“抄”,不要追求“全”,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接下来,我就分享给大家几个做笔记的3大原则:

二、高效笔记的3个原则

  • 原则1:纸笔>打字>拍照>录音录像

第一点是我非常希望和大家强调的一个原则:如果我们要做笔记,不管我们有没有手机电脑,最好的方式永远都是最原始的纸笔记录的方式。为什么?

相信大家都有过被老师罚抄的经历吧?有没有哪位老师会罚你拍照100遍?肯定没有对不对?

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在“输入与输出”那篇文章中提到过的内容-留存率吗?我说,单纯输入学习,知识的留存率不及输出式的更高。但是如果我们用手抄,至少我们做到了输入,至少我们在内容上有了一次回顾。

而打字、拍照或者录像呢?这些动作本身和我们希望掌握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性,这些行为是无效的。不仅如此,它们还极有可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副作用:我们以为自己把所有东西都记录下来了,我们也就有了不专注于当下的借口。


所以,做笔记的方法,一定是越原始越有作用。如果你是真心实意要做笔记,我非常建议你就不要偷懒,日常准备好纸和笔。

  • 原则2:笔记,要记,不要抄

其实笔记这两个字特别有意思,已经把我们应该怎么做讲得一清二楚了。

第一个字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是“笔”。工具的正确选择很重要;那第二个字,“记”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自己的己,就是要把别人分享的信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那怎么“记”呢?这里我给到大家3个方法:

  • 1、只记录你不懂的内容

我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被老师批评:看你上课参与度挺高的,怎么笔记一个字也没有?

但是我一点也不在乎,为什么?笔记是记给自己看的。如果这一节课老师讲的内容我完全掌握了,都已经熟悉了,那我就绝对不会去把老师的板书再复制下来,这不就是在浪费时间吗?同样的时间,我完全可以更投入地参与课堂,做更深入的思考。

所以我们做笔记,只需要去记录你不懂的东西:比如说老师分享了一个定理,你从来没有听说过,或者同事谈到一个数据,你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 2、笔记要让未来的自己看得懂

暑假期间我在给孩子们上课时,谈到了休息的重要性。当时我写了一行字:休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说,合理的休息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效率更高、把事情做得更好。

有些年纪小的孩子没听说过这句话,特别兴奋,纷纷一字一句抄下来:休息,磨刀不误砍柴工。

但是,当我隔了一天再在课堂上考大家,昨天我们分享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我记得特别清楚,一个孩子很兴奋地举起手,然后拿着笔记本读了出来:休息,磨刀不误考柴工。那我说:什么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呢?他居然给我分享起了两个兄弟上山砍柴的寓言故事。

大家可能听着觉得很好笑,但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把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抄到了本子上。当下看上去像是懂了,但是在过两天回头复习的时候,根本记不起来当时到底讲了什么。

因此,我们的笔记,一定要让我们未来能看懂。

比如我说:休息,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时候,大家记下来的,应该是:合理的休息非常重要。又比如前面我说:纸笔>打字,这个时候大家应该记录下来的是:用纸和笔来记笔记效果更好。

只有这样简洁、清晰的语言,才能让我们在未来回顾笔记的时候,完全理解笔记的内容和含义。

  • 3、记录你懂、别人不懂的内容

记笔记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把老师的分享写下来的过程,更是把它内化的过程。所以如果想要更胜一筹的话,我们不仅要做好输入,更要做好输出。所以第3个方法就是:我们还要记录自己懂、别人不懂的东西。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拓展思维,比如初中老师分享了一个声音传播的绕口令:声音传播靠介质,声速固中比液快。

那我们最低级的做法是什么?就是把这句话写下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还得再分析一遍这句话的涵义是什么。

如果我们高级一点呢?记未来自己着得懂的东西: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快。

那最高级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记录你懂,别人不懂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思考了: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可以发散联想的?可以帮助我记忆的?这个时候,可以写一句:电影,士兵,贴地听。


可能别人看着一头雾水,啥意思啊?别人不懂,但是我懂。我这里表达的,就是电影里,一些士兵会趴在地上去听声音,以此判断有没有敌军、敌军距离多远。为啥要趴地上听呢?这不就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嘛。这样的一个案例,就能够让我不用死记硬背也能很牢固的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才是记笔记的最高境界。

所以大家千万记住了,笔记之所以叫笔记,不叫笔“抄",它的原因奥妙就在这三个方法当中。

  • 原则3:参与度>做笔记

那么记笔记的第三个原则,就是参与度的重要性一定大于记录。

什么意思?记笔记的时机非常重要。很多同学都会面临一个难题:课堂上来不及记笔记。很辛苦地在老师讲课的当下,把笔记写完整了,一不留神,老师已经又多讲了两道题。

其实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去兼顾课堂的参与度和笔记内容,我们一定要先完整地去参与课堂。我们要先努力完成我们“听”的部分,把自己完整地融入到课堂中去,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及时地提问,确保自己当下是完全掌握的。

那我们什么时候做笔记呢?如果听课的时候来不及,我们就留到课后再做。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听到不懂的东西,非常简单地记一个词语,或者一个数字,留一整页的空白纸在课后凭借记忆去补充完整。这样既不耽误课堂中内容的吸收,也对已经获取的知识进行了二次的回顾。

三、康奈尔笔记法

我想来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记笔记的方法:康奈尔笔记法。它其实很好地结合了我之前讲的所有原则和方法,如果大家没有办法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记笔记的方式,那么可以通过这个已经设定好的笔记法来帮助自己记与学。

康奈尔笔记法需要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大右小两部分,左侧为主栏,右侧为副栏,底部为总结区域。

具体的做法有这么几个步骤:

  • 1、记录(Record)

当大家在听课或者阅读的时候,只能把笔记记在主栏里,这个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要试图把所有内容都记上来,只去记录你现在不懂和未来能懂的内容。

  • 2、简化(Reduce)

然后当大家听完课或者看完书的时候,尽快的从主栏部分提炼出关键思想,把浓缩后的要点记录在副栏,就是我前面说的去记录你懂、别人不懂的内容。

  • 3、思考(Reflect)

记录之后,我们要来反思笔记内容,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做一个总结,写在最底部的总结区域里,并且去猜测可能会在考试中或者出现在生活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 4、背诵(Recite)

总结之后我们要记忆,大家可以用一张纸把主栏遮住,然后根据我们在副栏里记录的关键词和要点,尽量完整地去叙述课堂上、书本上的内容。

  • 5、复习(Review)

最后,大家一定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频繁复习的好习惯,高频次的刺激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记忆、深化我们的理解。

总结

首先,我们讲到了做笔记不能去“抄”,也不用追求“全”,而是要用心的把别人分享的信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接着,我给大家分享了三个记笔记的原则:

1.纸笔>打字>拍照>录音录像;

2.笔记,要记,不要抄;

3.参与度>做笔记。

其中关于如何记笔记,我也提供了3个方法:

1、记录你不懂的内容;

2、记录你未来看得懂的内容;

3、记录你懂、别人不懂的内容。

最后,在大家还没有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前,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康奈尔笔记法”来帮助学习和理解。

思考

请大家用我分享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方法,对这篇文章记一个专属于你自己的笔记,这个笔记不需要很漂亮、不需要很完整,但一定是能够帮你真正内化知识要点的笔记,欢迎大家分享在我们的评论区。

【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xiaozhujop.com/a/L63b41277a3d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