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待君来,能饮一杯无?
都说,酒吧是成年人的乐园。每当夜晚来临,这里便成了都市过客消遣时光的天堂。 而在西安夜归人的心里,有一家名叫“不为”的酒吧。
两位90后女孩王小美和张原样,把店面从街边小推车开到小南门,再开到体育馆东路。
“不为”用一瓶塑料杯装的鸡尾酒吸引了无数嗜酒男女。
如酒吧常客所说:“在这里喝酒,不为别的,就为有人说说话碰碰杯。”
- 01 -
街头与自由
晚灯初上之时,沿着城墙的街巷散布着各色吃食小店:葫芦头,椒麻鸡,粉汤羊血,月亮炒米饭……
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们迎着清凉舒适的晚风,配着闲散自在的心情,吃着夜市聊着天。
路口行人往来的地方有一架小推车,年轻的姑娘小伙搬个小马扎坐下喝一杯现调鸡尾酒。
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之际,一切显得既噪杂,又迷人。这番景象,是在2016年的夏夜。王小美和张原样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酒摊。
图片@受访者供图
在小南门出摊的时候,王小美和张原样的一天从晚上6点开始。
一辆电动三轮车被装得满满当当,各式洋酒、原料、调酒工具、砧板、刀具、冰块等。从停车到摆放好所有物品,她们轻车就熟。
虽说是第一次在街头售酒,却也让她们在短时间内见识了城管执法的能力。于是,练就了一种能分辨巡逻城管车辆的敏锐听觉,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听到风吹草动,就能做出最快的反应——跑。
一次,城管来了,王小美放下手中的酒杯,推着小车就跑。慌忙中,她忘了酒瓶都没有放好,一边跑酒瓶一边往下掉。
图片@受访者供图
这也成了王小美躲避城管最深刻的记忆——两个女孩,推着辆三轮车,在马路上狂奔,酒瓶掉了一地。
在街边现调鸡尾酒,由于小车上的操作空间有限,她们便追求产品要简单易做,于是“莫吉托”、“自由古巴”成了客人熟知的酒品。
王小美独创的街头鸡尾酒,很受欢迎,每款酒也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葡萄是“前任”、荔枝是“珍珍”、西柚是“女朋友”、橙子是“成全”。
其实,西安的酒吧数不胜数,拥有匠人精神,潜心钻研调酒的人有很多,但像王小美这样的却不多。
她身上有种特别倔的劲儿——一个对果味有着过分执念的调酒师。
图片@受访者供图
她的原则是,鸡尾酒中不使用任何糖浆类添加剂,且要保证新鲜果汁的原始风味。这也成了“不为”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王小美时常和张原样分享她领悟到的,调酒中那些微妙诀窍。毕竟,鸡尾酒是一门调配艺术,是调酒师创造出来的一种多变的文化。
酒吧的一位熟客说:“来这里的,都是真的喜欢喝酒的人,但如果是为了拍照发朋友群,那就不必了。”
图片@受访者供图
这也正契合了王小美与张原样开店的初衷:“我们把心中所想的东西呈现出来了,吸引来的也会是同样感兴趣的人。”
- 02 -
默契与信任
王小美和张原样是结识了多年的好友。
友情是一点点积攒的。初中时,她们俩同年级不同班,直到高中被分到了一个班,才慢慢熟络起来。高中毕业,俩人又意外在同一所大学相遇。
图片@王小美和张原样
张原样还记得,上大学时,她们想要在宿舍楼顶找个烧烤的好地方,无意发现了天台上的小房子。于是,两人二话不说便用了整整两晚的时间,把它改造了一番。
“现在我肯定是不会干这种事儿了,但是想起来还是很有意思。在那个时候,能有个人陪你一起,真好。”张原样提起这段记忆,整个人都轻松了起来,一边回忆着过去,嘴角有丝笑意。
事实上,虽然已是多年好友,但二人在合伙开店之前,彼此都没有过一起创业的想法。她们也是在之后突然惊觉:“原来我们两个人还能一起做生意。”
图片@受访者供图
从校园好友到如今的创业伙伴,王小美和张原样一起工作,一起玩乐,她们分享一切,偶尔也会有些小矛盾,却始终能从对方眼里看到信任与默契。
在外人看来,她们几乎是一体的。在小南门两人一起摆摊卖酒,有了店面之后一个人在内场调酒,一个人在外场服务。
接受采访的那个下午,她们对我抛出的问题,相互纠正或者补充。
她们有自己的对话方式,自己的关注点。一个人先说,“事情是这样的……”另一个人打断,“不,是你记错了……”
图片@王小美和张原样
再怎么亲密的两个人,面对她们共同的事业,也担任着两个不同的角色。
工作和生活交织,难免有矛盾,平常无非是店里琐碎的事情,但在“不为”新店试营业时,波折接二连三。
有客人反映酒品味道偏苦,张原样说,不如我们做点改变,不要那么苦。王小美一下急了,说,“你为什么就不理解我呢,我是绝对不会用糖浆的!”
她觉得很委屈。
几天后,提起她们之前的争执,“吵完就过去了,还得想办法解决问题”,王小美同意。
图片@受访者供图
吵架与和解,她们二人有着磨合了多年的相处之道,彼此也都深知,生气没有任何意义,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
只有把上一个问题解决掉,才不会妨碍她们做下一件事情。
- 03 -
出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从2016年的平安夜开始,她们就和“不为”紧紧绑在了一起,她们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改变。
小推车的故事已经被很多人熟知。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她们原本只是想尽力做个小小的尝试。
图片@受访者供图
用王小美的话说,“最开始就是闹着玩儿的,我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曾想却被推着走到了现在。
在街头做鸡尾酒的日子虽然自由,却还是不可阻挡的要进行店面升级。
从“不为小酒摊”的1.0版本到“不为夜市鸡尾酒”2.0版本已升级完毕,如今“不为”3.0正蓄势待发。
图片@受访者供图
把全部身心都寄托在“不为”的王小美和张原样,已经形成了行业习惯:比如,她们每到一个陌生的新地方,就会先去当地的酒吧体验一番,再喝喝别家酒吧调制出来的鸡尾酒。
看到水果,王小美第一反应是:能不能用它调一款酒?看到喜欢的装修风格,张原样就会立马琢磨新的活动创意和店铺想法,原则就是要玩得开心。
图片@“受访者供图
王小美和张原样对于线下活动有个共识:在能力范围会尽全力办好每一次活动,让到店的客人都能玩得开心。
就在2019年平安夜当晚,她们特地举办了一场无声车厢Party,宣传语是“从车到店,不为不停,三周年庆”。
活动当晚,现场所有人佩带着耳机,低音直击耳膜,空气中只留下了地板的摩擦声以及人群的欢呼声,大家这无声的派对里尽情发散自我。
图片@三周年店庆活动海报
从刚开始的周年店庆构想,到最后的落地实现,并非一帆风顺。
她们为了这场活动几经周折,因为场地太小,专门去租了辆大卡车;又因为小店身处居民区,为了减少噪音,她们决定去租无线耳机。
问题似乎是没完没了的,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小美和张原样总能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做成。
图片@受访者供图
每当问及挫折与磨难,她们只会很坦然地说:“没有什么问题,就算问题出现,解决它就好了。”
- 04 -
模糊与清晰
对于王小美和张原样而言,开酒吧这些年,一个是让自己的前路更加清晰,一个是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清晰。
因为母亲早年做过生意,王小美从小就对自己有一个大致规划:以后的人生道路必然也是要做个生意人。
图片@王小美和张原样
在她眼里,一切都是为了给之后做铺垫:大学选专业时,没有特别想学的专业,就选择了会计,因为她觉得“如果以后要做生意,学这个专业应该是有用。”
毕业之后,她立马又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锻炼自己与客户打交道。
这份工作枯燥,看似自由却有很多要求,王小美觉得自己就像被“朝九晚五”拧紧的发条人,她只是向往更加自由。
辞职后,王小美来到姐姐的饮品店里做鲜榨果汁,第一步就是从服务员做起。跳脱职场,王小美似乎离她最初的想法越来越接近。
在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她遇到了同样闲赋在家张原样。
辞职之前,张原样在一家4A广告公司任职,但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她相应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只剩应付与敷衍。
图片@受访者供图
张原样每天都被疲惫拖垮,感觉自己找不到丝毫意义。那段时间大约是她事业的最低谷,手头上最后一个项目结案之后,她毅然决定辞职。
之后,她再也不被困于一眼望到边的职业围城,开始了打怪升级的创业生活。创业至今,回头再看当时的职场经历,张原样还是庆幸有曾经的工作经验,这给她的创业带去很大帮助。
这几年间,曾经和王小美张原样一起在小南门街头摆摊的人,大多已经离开了街边,只有她们依旧做着当初的鸡尾酒生意,甚至还有了第二家店。
2020年5月6号,她们在体育馆东路和房东签订合同,这天刚好是王小美的生日。
图片@受访者供图
一个小细节是,王小美曾在心里想过,如果可以今年的愿望就是想再开一家店。临近生日之时,张原样更是加快了寻找店面的步伐,俩人对此心照不宣。
其实,她们这些年赚到的钱能够支持她们去租另一家店面,但那也意味着更多的投入、更大的风险。
直到有一天,曾经光顾店里的客人已经长大了。学生们毕业进入职场,年轻的姑娘小伙已经成家。
看着店里的客人,她们发现了一些只有本人能察觉到的变化,内心感叹:“原来岁月又过去了。”
图片@受访者供图
从那时开始,她们知道未来总有一天,“不为”也必须长大,于是她们早早便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准备。
- 05 -
懈怠与周全
南门店签订合同之后,她们立马开始装修店面。设计、施工都在顺利地进行,可意外情况屡次发生。
一段时间之后,店面空调漏水,已经装好的整片木地板泡水、报废、重装;重新铺设了60米的下水管道;紧接着下水管道反水,木地板再次经历泡水、报废、重装。
图片@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多次返工导致张原样回家看到地板上沾水,都会不自觉的心头一紧。王小美则安慰她,这叫“遇水则发”。
装修完成之后,“不为”进入试营业。当被问及为何迟迟不开始正式营业时,张原样犹豫了,因为在她眼中,一切并不是那么满意。
酒品仍需提升,她不满意;室内的灯光问题,她不满意;菜品需要调整,她不满意……张原样说:“我想,等到我站在这里觉得很有底气的时候,才会正式开业,我们不想那么潦草,而且也没必要。”
张原样是一个考究细节的人。新店面里的洗手间全部都是由不锈钢的材质定做。有客人看到后满脸疑惑,问张原样:“这得有多难清理啊?你们为什么这样设计?”
图片@受访者供图
在每天的卫生清洁中,店里要求每天把卫生间里里外外全部擦一遍,至于为什么,张原样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样做的确很费功夫,但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这家店是从一开始就这样做的,坚持到现在,你会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做。”
她们,不愿意对客人懈怠,也不愿意对自己懈怠。
张原样从小的印象中,母亲就是个心很大的人,父亲则时刻都在陪她玩耍。童年里,她没有经历过多么严格的家教,身上还承载着一个大家庭的关爱。
图片@受访者供图
她在感受到关爱的同时,也被给予了足够多的成长空间。
母亲给她灌输的理念就是,绝不会过多干涉她的决定,只要她过得好。后来的张原样也能够照顾好自己,创业之后也成了母亲期待的自立女性。
前段时间,张原样当天在店里忙碌,四姨妈给她打电话说,你妈在路上出了事故,还好不严重,就是胳膊骨折了。
言语之间,四姨妈与张原样两人都异常平静。张原样之所以没有丝毫慌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知道自己身后的大家庭一直都在,这让她安心。
身边亲人会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她,给她安全感,让她在没有一丝后顾之忧的前提下,放胆去做事业。
图片@受访者供图
张原样有一个愿望,以后想买一个特别大房子,让母亲和姨妈们一起生活,这样彼此有个照应,肯定会很开心。
因为接受了很多人的爱,所以现在她更想加倍爱她们。“如果非要说,我觉得自己更想做一个周全的人”。
这样的周全不仅仅体现在家庭中,更体现在了工作中。
- 06 -
微醺与梦想
在做酒吧老板之外,张原样也很喜欢老师这个职业。
有位常来店里的客人,是消费者行为学的导师,她在听过张原样在店里对员工的培训之后,便邀请她去学校里讲一节课。
图片@受访者供图
这让她很是心动,她想要去尝试不一样的事物,也想探究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也是从这个邀请开始,老师这个职业在张原样脑中萌芽。
“不为”是张原样获得自信、自立的通道。现在的她,也只是很纯粹的想要把店更好的开下去。
创业这件事,无疑改变了两个人的性格和工作方式。每当她们的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两人都会感觉自己仿佛也变得强大了,王小美和张原样通过经营“不为”这家店,逐渐成长。
图片@受访者供图
开店4年,她们有了两家店面,设备、产品、人员一直在增加。弹指间有些东西丢了,有些东西没丢。
最初带她们叱咤小南门的那辆三轮车一直被仔细保存着。张原样说,小推车和店里的塑料酒杯是一个标志,因为这是她们酒吧之路的起点,也是永远的记忆。
图片@放在小南门橱窗里的3D打印的小车模型
王小美和张原样很感谢那些一直支持“不为”的客人,但其实客人也都知道,她们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自己。
感谢她们在忙碌的生活里,还能为彼此加油;感谢她们在一个不那么完美、充满焦虑的当下,为客人提供了一方自在天地。
对于之后的设想,王小美和张原样两人并没有过多描绘,她们只能做了目前能做到的全部——她们两人相互鼓励、相互配合,先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
图片@“不为”爱好者
如今回头看,“不为”不仅是一个关于酒的故事,它同时也是关于人的故事。
在这里,微醺的曼妙与梦想的实现,其实可以同时发生。
翻开张原样的朋友圈,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不为”,我想这也许就是她们对“不为”最好的诠释。
不为酝酿发酵继而伸展
不为在空间之外蔓延
不为在夜色中晕染
不为在氤氲红灯下明暗
不为吞没破碎
不为开合流转
不为在一片虚无中渐渐显现
不为酒精
不为快乐
不为出走
也不为逃脱
不为情欲
不为沉默
不为陪伴
也不为离合
不为步入你
不为靠近我
不为醉
不为眼泪
什么也不为
不为推开门
不为俯下身
不为伸手
不为发问
不为在面前跃动
不为落座又起身
不为离开
不为回来
不为在吧台
不为写诗
不为静止
不为做不可能的事
不为熬夜
不为醒来
不为搜肠刮肚激昂慷慨
不为勇敢
不为展露
不为等待
不为一次次醉倒在承诺与爱
(该段文字来源公众号:NeedD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