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张国华62】
1950年9月5日清晨,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甘孜也有早晚温差大的特点,达到了七八摄氏度左右。头天晚上,李觉就告诉张国华,这地方可真是高原气候,马虎不得,你得加一件衣服。
张国华早就起床了。应该说是他早就从潮湿的草地上爬起来了,他已打理得整整齐齐的军装上还能看到娇滴滴的露珠。像在康定时一样,部队照样执行着“不进寺庙、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不打猎不下河捕鱼、夜宿野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刚才,张国华和王其梅远远地看见三三两两的老百姓不时向这里投来疑惑的目光。张国华和王其梅也远远地朝着他们挥了挥手,但很快,他们就低头消失了身影。
【1950年8月,18军军长张国华在康定拜望头人邦达多吉,深受感动的邦达多吉答应为进藏部队筹集粮食】
其实,他们仍悄悄地躲在树丛和房角看着这边,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听到消息,说来了一群汉人,这些汉人来到这里后会烧杀抢掠,以至于年轻人都上山躲起来了。此时,老人们很好奇也很惊讶,这些传说中的汉人并没来抢东西更没来烧来杀,他们甚至没有来借宿,而是自己和衣睡在草地上、石头边,这里的一切都还是一如既往的宁静。
这期间,藏军主力全部到了昌都,要阻止18军进藏,情况变得异常复杂。
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拥来看新来的部队,秘书、参谋、特别是保卫干事们担心军首长的安全。张国华提醒他们警惕性要高,但这些老百姓的真正目的是要来亲眼看看,我们这支队伍是不是传说中那么坏的,而且他们通过观望、接触王副政委他们,对我们的认识已经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了,我们只要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进藏守则,就一定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18军指战员为甘孜民众背水,1951年,袁伯平摄
这一天,张国华和王其梅要去拜访一位重要人物。本来,头天傍晚就要去的,他们考虑,还是上午去的好。张国华对王其梅说,他在老家永新的时候听他母亲说过,看望朋友和亲戚最好是上午,下午和晚上去,忌讳的人以为你不尊重他。这虽然是汉族人的甚至是生活在农村的汉族人的所谓规矩,但他和王其梅还是决定要谨慎。毛主席和邓刘再告诫了他们,“进军西藏,慎重稳进”,特别是邓小平多次叮嘱过,“进军西藏,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如果不按指示办事、走路,进军的任务是完成不了,如果是因为他这个军长没有执行好政策和毛主席的指示而完不成进军的任务,自己就将成为千古罪人。
“其梅同志,怎么样,我们出发吧!”
“国华同志,你比我会讲话,记着,到了以后你多说话,我少说话,我们可不能出纰漏哟!”
“其梅同志,你见多识广,我多说话可以,但你要多提醒我。”
张国华和王其梅边小声商量着上路了。
他们要去拜访的人名叫夏格刀登。他们计划还要去拜访另一位重要人物,名叫邦达多杰。但现在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在北路,而邦达多杰在南路,当然是先拜访了夏格刀登后再前往邦达多杰处。
此时的康藏和西藏,各地土司仍然具备着非凡的权力。
藏族民众欢迎18军先遣部队
这一带,主要是德格土司管辖,他下面有四大头人,夏格刀登就是其中之。除了四大头人,德格土司属下还有几个宗(县),比如江达、白玉、邓柯宗。这个夏格刀登,曾与工农红军有过甚密的接触。红军长征的时候,曾在这里建立波巴政府,夏格刀登、格达活佛当时都担任过职务。
夏格刀登居住的地方名叫玉隆,海拔4100米,山高草多,主要以牧业为主,遍布草场的密密麻麻的帐篷,把张国华深深地吸引住了。其实,这个时候张国华已经在为昌都战役做准备了,他已经预感到昌都肯定要打一仗了,不打的话部队将无法继续前进。
王其梅因为另有事没有前来,张国华带着洁白的哈达、绸缎、茶叶等物品亲赴玉隆,要把夏格刀登请到甘孜来做客。远远地,张国华就看见了夏格刀登那宫殿式的高大庄园。夏格刀登正站在大门外迎接他们,言语举止间无不体现了对张国华到来的热情欢迎,这是张国华之前没想到的。他其实做好了第一次、第二次碰壁,直到他信任为止的准备。走进这座宫殿式的高大建筑,天花板绘有花纹和图案,屋内陈设齐全,仆人们站在一侧,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已经有人在打酥油茶了。张国华注意到,屋子墙壁上挂着枪支。
“今天在这吃午饭!”夏格刀登说话爽朗,边说边安排。
18军进军西藏途中,1951年,蓝志贵摄影
“是来给你添麻烦的。”张国华十分客气地说道。
平时威风惯了的夏格刀登,很快被张国华的魅力所吸引,他说解放军的这个军长,别看他个子不高,两个大眼睛很犀利、有神,好像能看穿所有他想知道的东西。夏格刀登甚至对张国华说,平时我在这里挺威风,现在看到你,我才知道你为什么是军长,你身上才有威风呢,看着你的第一眼,我好像就折服了。夏格刀登后来私下里对别人说,那个张军长不但有威风,人也真诚、稳沉、谦虚,他一说话,你就会在心里想,和这个人做朋友吧!
这一次拜见夏格刀登,虽只有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但张国华与他交谈很愉快,夏格刀登说张军长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又真诚的大“帮帮拿”(藏语即当官的),是一位值得信任也值得他尊敬的解放军干部。夏格刀登的厨师做的饭菜很可口,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席间,张国华说:“不瞒你说,离开四川快4个月了,第一次吃这么好的饭菜,还真是饿了哟!”夏格刀登一听,把两个仆人喊到身旁,嘀里咕噜地说着什么,他们说的是藏语。
告别夏格刀登时,夏格刀登把一大包东西交给张国华,说:“一点干粮还有饼子,带上吧!”
张国华一听,心想,哪能收下呢? 连说:“不行不行,我们人民解放军的政策是不拿你们的一针一线。”
夏格刀登说:“红军在这里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这么做的,但我的东西你们得收下,我是信任你们的,也是支持你们的。”
张国华想了想说:“收下可以,我出钱买吧?”张国华很注意说话的方式,带了商量的口气。
夏格刀登说:“这怎么行呢,这是我送给你本人的,收下吧!”
经过短暂的接触,张国华已了解了夏格刀登的豪放和直率,于是说道:“那我恭敬不如从命,我张国华欠你一回人情咯!”又说:“我还要感谢你今天的午饭哟!说句老实话吧,4个月来,我和我的干部战士们没吃过一顿饱饭。”
夏格刀登一听,心里惊奇,心里油生了感慨,难怪这是毛主席的部队,他们4个月没吃过一顿饱饭,也不抢老百姓的一粒粮食,这样的部队还有谁能抵挡!
后来,在张国华的邀请下,夏格刀登来到甘孜。张国华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隆重热情的茶话会。茶话会的气氛很热烈,除了夏格刀登与他的随从,18军这边除张国华、王其梅、李觉、刘振国、薛和、阿乐外,还有谢国安、李安宅这些藏学专家。
夏格刀登说:“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因为我看到以前的红军又回来了。”夏格刀登激动的心情全写在脸上,他说:“当年红军长征时,朱总司令、刘伯承参谋长在甘孜成立的博巴苏维埃,我也参加了,对朱德、刘伯承非常敬仰,一直期盼着他们再次回来。现在,看到大家,就像看见他们了,心里怎能不激动呢!”
甘孜头人夏格刀登
夏格刀登接着又说道:“我见证了红军、解放军与其他任何一支军队的不同。清末,赵尔丰经过这里时,打人、抢东西,不尊重我们,还烧毁了四五十个庙……”说到这里时,他哽咽起来,泣不成声。
张国华走过去,轻声细语地安慰他。
李觉也安慰他,说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人民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请他放心,解放军来到这里,经过这里,完全是为了全中国人民包括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
夏格刀登还分别与王其梅、李觉、薛和、阿乐和藏学专家们进行了交谈。夏格刀登不但佩服这些“帮帮拿”的见识广泛,更欣赏他们的直率真诚。多年以后,他还总是提起王其梅、李觉、阿乐的名字,说总是想起他们,想起与他们那短暂却轻松愉快的相见。
不久,张国华又去南边把邦达多杰请到了甘孜,谈得甚欢,他们很快也成为朋友。
与夏格刀登和邦达多杰愉快地交谈,也给张国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他继康定后,又一次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头人接触、交谈,心里对于如何模范地执行政策有了真切的感受。
邦达多杰(右)给张国华献哈达
这天夜里,张国华、王其梅、李觉、刘振国等军领导开了一次会,会议主题还是“争取上层和做影响群众的工作”。争取上层的工作,张国华已经与夏格刀登和邦达多杰进行了愉快地接触和交谈,建立了信任关系。
他们的会一直开到了凌晨两点。
第二天,天刚亮,张国华又一次早早就起来与官兵一道打扫草地和周围的卫生了。这时,原来跑到山上躲起来的年轻男女们陆续下山来了,虽然他们还没有主动接近这些红汉人,但开始拉近了观望的距离,双方可以清楚地看见手势了。那些老百姓纳闷:这些红汉人一个个神情都很亲切,他们居然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们居然把自己晚上睡觉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为什么没有来向我们提出睡在我们的屋檐下呢?他们为什么不来抢东西……他们对这群数量众多的红汉人有着太多的疑惑和好奇了。
18军首任军长张国华
在这之前,从拉萨到昌都,从昌都到甘孜,从甘孜到康定,老百姓听到的都是红汉人烧毁寺庙,抢夺粮食杀人无数的“暴行”,并被告诫“千万不能相信他们”。
18军在康定的一举一动其实早就传到了甘孜,很多人不相信。
于是,说红汉人不好的,说红汉人好的,各种谣传都有。
有鉴于此,张国华和王其梅临时决定,让官兵主动去为老百姓拾柴火和牛粪、挑水,并派出文工队、医疗队为老百姓服务。从这一天开始,直至走到拉萨,医疗队成了大忙人,老百姓很快就发现,这些红汉人对他们太好了,看病不要钱,甚至给他们大把大把的药也不收钱,这是他们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是他们做梦都没想到的事。
许多六十来岁的老人因为生活不讲卫生,要么拉肚子,要么消化不良,还有的患白内障眼睛看不见了。这些病症,对于18军的医生们来说太简单不过了。其实,对于白内障手术,一开始是有顾虑的,生怕有个三长两短的,让刚刚开始的“做影响群众的工作”的良好开端前功尽弃了不说,事必给进军带来更多更大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张国华心里有底,他对那几个外科医生说我对你们有信心,你们的手术会成功的。你们的手术成功了,相当于我们全军的功劳,你们几个人相当于我们一个军。从此,白内障手术成为18军进到拉萨和西藏各地以后,开展最多的一项手术。后来,西藏军区在半个多世纪内一直以此为主要内容开展“光明行”活动。
张国华第二次去拜望夏格刀登时,同行的还有天宝、刘振国、乐于泓、徐淡庐等人。已经接近10月初了,昌都战役实际上已迫在眉睫,这个时候还有心思带着那么多军里的首长去见夏格刀登。一些干部不明白怎么回事,他们议论纷纷,说军长这是怎么了?军长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啊?既然藏军阻拦我们,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军长怎么犹豫了?
10月3日这天,甘孜的天阴沉着,像是要下雪的样子。头天晚上,张国华在藏学专家们住的帐篷里聊到深夜。保卫干事赵谨仁来喊他时,他还说等等,再聊会。后来,赵谨仁等得不耐烦了,张国华让他先回去睡。赵谨仁怎么可能先回去呢,他就在帐篷外转圈圈数数字,一直等到张国华从帐篷里出来。看见赵谨仁一直在帐篷外等着他,张国华赶紧把披在自己身上的一件棉衣给赵谨仁披上了,说道:“谨仁啊,你看你,不是叫你回去睡吗,没冻着吧?”赵谨仁一听,说道:“没事的,军长,我正好跑跑步锻炼身体呢。”赵谨仁问张国华:“军长,你难道真的不累不困?”张国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不累不累,你是知道的,我熬夜惯了,也不困。”本来,赵谨仁是想提醒他,嫂子(指张国华夫人樊近真)说不定很快就要生了,你不多陪陪她,深更半夜和一群老夫子聊天侃大山,这成什么事呢?
赵谨仁从豫皖苏就跟着张国华了,他没多少文化,但打仗勇猛,头脑机敏,为人忠厚老实。当然,赵谨仁并不知道,张国华与老夫子们侃的不是一般的大山,部队还要继续前进,前面还有更多的困难,特别是高原上的冬天来得早、时间长,至少有5个月的封冻期,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老夫子”们告诉张国华说,这高原气候,过了10月5日,很快就会寒冷了。这两句短短的话,使张国华心头一惊,这么快?又一个念头冒了出来:粮食!他耳边再次响起了去重庆受领进军西藏任务时,刘伯承那语重心长的话:几千年的经验,人不吃饭是要饿肚皮的,饿肚皮是要死人的。”
18军进军西藏。章洁摄影
甘孜到玉隆,有70公里,路不好走,再说玉隆海拔近4100米,李觉让赵谨仁也跟着去,路上务必照顾好军长。
张国华他们出发以后,李觉对那些想不通的干部说:“你们不知道吧?军长这去玉隆,是为了粮食补给去的。”见大家还一愣一愣的,他又说道:“刘司令员的话你们忘了吗?几千年的真理,不吃饭是要饿死人的。马上过冬了,没粮食我们能活吗?也不想想!”
大家这才明白,军长已经提前在考虑如何过冬的问题了。
夏格刀登照例热情款待张国华他们,气氛热烈融洽。张国华与夏格刀登盘腿坐在卡垫上,他们彻夜长谈。张国华说:“老朋友了,这次来,有大事请求帮忙。”
夏格刀登说:“是啊!老朋友了,我们藏族人有一句谚语,哈达不要多,有一条洁白的就好。朋友不要多,有几个知心的就行。只要是我能办到的,一定倾力相助。”
张国华这才如实地说:“看来,昌都战役是不打不行了,不打我们进不了西藏。马上就是冬季了,粮食运输补给不上,部队干部战士已经饿着肚皮了,还得请你大力帮助哟!”
夏格刀登想都没想就说:“没问题!”
自从第一次见面分别时,张国华说他和他的干部战士4个月没吃一顿饱饭的时候,夏格刀登就十分感动,也深深地敬佩起这样的军队。现在,他愿意帮解放军这个忙。
张国华一脸的真诚,他看着夏格刀登,说道:“你看,交我这个朋友,却总是给你添麻烦哟!”
夏格刀登当即满口答应:“解放军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夏格刀登别的没有,牦牛多的是,到金沙江的运输,我可以负责。”
“我出8000头牦牛怎样?”
张国华说:“当然是越多越好,不为难你吧?”
夏格刀登说:“我有6000头,降央伯姆(也是德格的土司)有2000头。她那边,我可以帮张军长说去。”
张国华问:“有困难吗?”
夏格刀登说:“请军长放心,没有什么困难的。”
张国华连说:“谢谢了!谢谢。”
夏格刀登说:“我是张军长的朋友,是解放军的朋友,你还谢什么。”
张国华高兴地在夏格刀登的庄园住了下来。这一宿,张国华彻夜未眠,他一直在算一笔数字,3000万斤粮食,8000头牦牛,运输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了。这时,在张国华心里,已经产生了坚定的决心:回去后即可渡江进击,迅速解放昌都!
部队告别甘孜参加昌都战役前,张国华对很多干部说:甘孜这个地方美丽,它是我们18军的福地。红军长征的时候,这是从这里开始过草地的,当时好多伤病员留在了这里。现在,我们来到这里,头人、老百姓对我们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未完待续)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联系。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