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宝宝
前几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一个考上北大的状元,分享她学习经验的视频。我吃惊地发现,她介绍的那几个经验当中,竟然有两个和我的不谋而合。我赶紧把那个视频推给了妈妈,我知道妈妈有很多读者朋友家里都有读书的小朋友。
没想到的是,我却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妈妈说,宝宝来写吧,妈妈不是学霸,妈妈也没保送北大!
当年没按妈妈的意愿去北大,我心里一直觉得欠妈妈的。所以,每次只要妈妈一提北大,我就立刻觉得自己在妈妈跟前儿矮了半截儿。那就写吧。
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刻苦的学生。其实,在我18年的学习生涯中,见过很多很刻苦的同学。他们很努力,没白天没黑夜地学习,可是成绩却总也提不上去。
为什么呢?因为在学习这件事上,虽说努力很重要,但是方法更重要。
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我把我的学习经验总结出了很重要的四条,分享给妈妈的读者朋友。
一. 积累
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输入——过滤——输出”的过程。想要在考试的时候能有很好的输出,就需要平时有效的输入。
而输入,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在积累的过程中,持之以恒是关键,俗话说“积少成多”。想要持之以恒,就要有一个合理、长远的计划。制定计划,是我学习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关于制定计划,我有两个“不”。
1.不好高骛远
有些同学,喜欢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可是这些目标根本就不实际。比如,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给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是,在完成学校的功课之外,每天背诵一篇文言文、做两份数学卷子、背30个英文单词。
第一天,时间挤挤,可能不难做到。第二天,少睡点觉,也能勉强完成。第三天,咬咬牙,也还可以。可是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呢?以后呢?自然就没有以后了。
任何一个计划,如果不切合实际,就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制定一个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计划。虽然这样的计划看上去没有那么宏伟,可是长期下去。就能积少成多了。
2.不轻易放弃
有些同学,计划做好了,也比较实际: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功课之外,还要完成多少多少道课外练习题,还要背多少多少个英文单词,还要做多少多少篇阅读理解……
可是呢?状态好的时候,他们的计划完成的非常好,甚至超额完成,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可是,遇到事情多、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就对自己说:算了吧,今天这么累,今天这么不开心……他们总能轻而易举地给自己找个借口。于是,就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可想而知。
那怎么办?我是这样做的:把计划中的事情,变成一个定时定量的常规性动作。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每天要规定好,在什么科目上花费多少时间,多少用来消化学过的,多少用来预习新的。
做这个事情的时间段,我们可以自己去决定,但是,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
当我们把这个事情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它是一个负担。
其实,就算是负担,又怎么样呢?谁没有负担?这个世界上,能有多少成年人在做着他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谁又不想什么都不用做、开心的时候就窝在家里打打游戏、不开心的时候拍拍屁股出去游山玩水?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做了父母的,要负责孩子的吃穿用度,同时还要保障在自己年迈的父母有需要的时候,有足够金钱做支撑。
而学生的使命,就是把学习学好。
写到这里,有一点我想说一下:在积累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记忆的。记忆的本质是什么?记忆的本质,是通过不断的重复,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经常有同学抱怨:我可没你那么聪明,有些东西我就是记不住,背了很快就忘。
其实,你记不住,不是因为你的脑子笨,而是因为你重复的不够多。
二. 互补
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有他擅长的科目,我就想:一个人如果他能把某一学科学得很好,一定是有原因的。一是,他有好的思维方式。二是,他有好的学习方法。
我又想到了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取长补短”。我的中文成绩比较好,但是数学不突出。于是,我就在班级里找了一个数学成绩很好,但是中文成绩很平常的同学,和她结成了对子,一起学习。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们两个都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把对方擅长的东西转换为自己这里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了一年的互帮互助,我的数学成绩也变得突出了,而她的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找一个和自己互补的同学,彼此以诚相待,把对方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习过来,就算不能百分百转化,也比自己不得要领的闷头苦学要有用的多。
这是我独创的一个小窍门,可以试试。
三. 错题本
我发现,想要把学得好的学得更好,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是90,想要提高到100,很难。但是如果他是70,想要提高到80,却没有那么难。
补漏和培优相比较,补漏要容易很多。
怎么来补漏?我每一科都有一个错题本,专门收集我每次考试的错题,特别是经常错的那一类型的题。然后,找一段时间,集中火力专门去突击。
如果,我通过三、五次的反复做题和研究,发现这类题我已经完全掌握了,以后不会再错了,而且它没有更大的价值,我就会做一个标记,以后就不会再去多关注了。
如果我觉得哪一类题值得我去深挖,或者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那我就会反复去研究它,直到理清所有从问题到达答案的逻辑和思路。这就是这道错题最大的价值。
这个方法,对于数学最有效。因为解数学题,思路是关键。思路不对了,就会南辕北辙。思路对了,就可以举一反三。
另外,错题本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在复习的时候,不用去一份一份翻卷子找错题,可以给自己节省很多时间。而且,我发现有很多同学会把平时的试卷或者复习卷保存得整整齐齐,他们总是想着,有一天我一定会再去看的。但是,事实上,他们是不会去看的了。
如果说,初中成绩可以通过刷题来保证,那么,上了高中之后,刷题就不够了。高中之后,从问题到答案的过程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初、高中学习方法和思维转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我认为这也是把我和很多同学的成绩拉开距离的关键。
四. 内动力
凡事有目标,才会有动力。虽然从小到大,妈妈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要考多少分,要排多少名,要考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将来要有一份怎样的工作。但是,我自己心里是有目标的——我要去港大。
我中学的6年都是DX中学读的,这是一所全港升大学率第一的中学。虽说作为一名DX的学生,考上港大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还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把“港大”作为了自己努力的目标。
之后,我就问了自己两个问题: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付出哪些代价?
- 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会得到哪些好处?
我拿出了一张纸,在第一个问题后边写出了很多可能,包括没时间出去玩,没时间弹琴,没有时间听歌(因为上、下学路上都要听英文),没有时间看电影,和很多朋友疏远,眼睛会越来越近视,脸上会长痘痘,等等等等。
然后,我又列出了很多好处,比如,我最少可以有四年时间每天待在那个我喜欢的校园里,我可以坐在张爱玲曾经坐过的教室里,我可以听世界上最权威的老师讲我喜欢的英国文学,我可以从港大走向更远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都要努力,考上港大。
虽说DX是全港升大学率第一的中学,在香港,民间有个传说:进了DX,就等于一条腿迈进了港大。然而,在高手如云的DX学习的那6年,却一点儿都不轻松,我必须特别努力,才能不被落在后边。
同时我也明白了,让我们考上港大的,不是DX,而是DX的学习氛围和精神。即便是进了DX,如果你不努力,一样考不上港大。
我记得有一次班会上,我很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我的志愿是港大。
那句话,与其我是说给别人听,还不如说是我说给自己听的——我要去港大。这是一种心理暗示,是内动力。
后来,我如愿以偿实现了我最初的梦想,而且,我发现实现了梦想的我,所拥有的比我当初想象的还要更加美好。
在学习这件事上,人与人的智商,并不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
很多人都说,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将来的成就。然而,这话也只能是说说而已。为什么?你的成绩达不到要求,你就是上不了港大。你上不了港大,你怎么能享受到港大优质的教学资源?你享受不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你就没机会掌握好的知识,你掌握不到好的知识,你如何去更好地武装自己?
如果一个香港大学的荣誉毕业生,和一个香港公开大学的毕业生,同时去竞争一个工作职位,哪一个更有优势?
用高大上的说法,一个能力强的人,可以为社会贡献更大的价值,可以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用接地气的说法,一个能力强的人,就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就更容易赚到钱,就更容易拥有诗和远方,就更容易让爸爸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谁不想过上好日子呢?再说,能支配的钱多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帮助更多我们想帮助、同时又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件最有意义的事。
这篇文章,是在妈妈的一再要求下写的。里面的这四条学习方法,是在我众多的学习方法中,精心挑选和提炼出来的。
如果不是妈妈的要求,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写这样的东西。希望能帮助到每一个喜欢我妈妈的叔叔阿姨和哥哥姐姐。
也希望看了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弟弟妹妹,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很苦,但是结果值得。
作者简介:
高宝宝
15岁写小说
38岁考取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
20年中文教育经验
一手把女儿培养成港大一级荣誉学士及伦敦大学教育硕士。
让她温暖而有力量的文字,陪伴你一路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微信公众号:遇见宝宝姐(ID:gaobaobao-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