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蛋壳变厚小窍门(剥鹌鹑蛋壳小窍门)

养殖鹌鹑的人现在越来越多,鹌鹑养殖技术也逐渐成熟,鹌鹑养殖可以说是很简单,且好养,但有时候也不能避免鹌鹑生病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应熟练掌握一些鹌鹑常见的疾病,平时加强防控,以保证鹌鹑健康成长,保持良好的鹌鹑养殖效益。

鹌鹑蛋壳变厚小窍门

一、鹌鹑细菌性疾病

1、溃疡性肠炎

患病鹌鹑轻者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重者废食,排白色水样稀粪,急性者可突然死亡。剖检病死鹌鹑可见十二指肠出血性肠炎,整个肠道浆膜面可见许多出血点,肝有黄色斑点状坏死,脾充血肿大。

防治方法:魏氏梭菌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感染,污染饲料、垫料、粪便、饮水等都能成为传播媒介,所以该病的预防工作主要是及时清理粪便,搞好栏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2.雏白痢

发病的幼龄鹌鹑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蓬乱,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翅膀下垂,怕冷,不愿走动,腹泻,排出白色浆糊样稀便,污染肛门及周围绒毛。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蛋卵变色、变形,多呈囊状。

防治方法:该病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且病愈鹌鹑可长期带菌,是主要传染源。发病鹌鹑在治疗的同时需与健康鹌鹑隔离饲养,及时清理舍内粪污和加强卫生消毒,以免污染饲料和饮水。

3.禽霍乱:
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为精神沉郁,羽毛蓬乱,翅膀下垂,持续性腹泻,排灰白色、黄色或绿色稀粪;部分鹌鹑不表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且多在夜间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肿大,有许多灰白色针尖状坏死灶,肠道出血,其中尤以十二指肠黏膜出血最严重,心包积液,肾脏及脾脏出血肿大。

防治方法:预防本病需坚持免疫接种禽霍乱疫苗,严格淘汰重症鹌鹑,对栏舍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消毒,死亡和淘汰鹌鹑需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双球菌病

患病鹌鹑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不愿走动,闭目昏睡,呼吸困难,羽毛蓬松。多数患病鹌鹑可见严重腹泻,排黑色或白色稀粪。剖检可见腹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小肠粘膜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被膜有出血斑或黄色条纹。肾脏肿大色暗,脾脏肿大出血,输卵管发炎。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栏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舍内粪污,加强卫生消毒。

5.大肠杆菌病

该病由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所致。原体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鹌鹑,且无明显季节性,其中幼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废绝,饮欲增加,患鹑翅膀下垂,昏睡不愿走动,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污染肛门周围羽毛,部分病鹌鹑泄殖腔红肿外翻,呼吸困难,流涎;部分病鹌鹑可出现扭颈、转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剖检时可闻到一种特殊的臭味,鼻腔、气管及咽喉粘膜附着有干酪样分泌物;心包积液,心包膜混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表面有散在性灰白色坏死灶和淡黄色胶冻样附着物。腹膜增厚附有纤维素样渗出物,部分腹膜与肠管发生粘连,肠腔鼓气,内容物为黄绿色粘液。鹌鹑的大肠杆菌病除了单独感染外,还可与其他常见病并发,如新城疫、球虫、沙门氏菌等。

防治方法:粪便是大肠杆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栏舍需及时清理粪便,并定期消毒,同时鹌鹑养殖密度不易过高,栏舍内要保证适当温度,做到通风换气,及时排出污浊气体。

鹌鹑疾病防控注意事项
近年来,随着鹌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发生给养鹑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疾病发生过程中,除了一种病原引起的单纯感染外,还可能出现两种甚至三种病原混合或并发感染情况,使疾病诊断、治疗、控制更加复杂。针对鹌鹑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问题,必须贯彻防重于治原则,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根据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搞好饲养管理工作。对可疑病例,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勿在不确定病原的情况下盲目滥用抗生素,应对症用药,对症治疗。
点击上方关注,用心教养殖,养殖不迷路。


【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xiaozhujop.com/a/D63b607849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