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随着温度的上升,各种植物病害频发,令很多种植户感到头疼,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春季常见的几种植物病害类型及防治方案!
白粉病
发病特征:
嫩叶表面产生白粉小圆斑,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白粉层,严重者连片覆盖其表面,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花芽不开。
发病规律:
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随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的条件下导致大流行。容易受害的作物:茄瓜类作物、草莓。
防治措施: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等对白粉病都有预防和治疗效果,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醚菌酯、肟菌酯对白粉病也有预防和治疗效果。
锈 病
发病特征:
锈病危害范围广,且引发症状多,多发生在植物叶、茎等部位,出现锈色病斑或粉状物、黄褐色粒状物、黄褐色毛状物、枝干上生肿瘤等现象,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发病规律:
发病最适温度为18-21℃,植株大多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发病严重;温暖、多雨或多雾病害发生较重,偏施氮肥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感染锈病的植物,喷洒含有有机硫和杀菌剂的药剂,可以将锈病清除,一般是每隔7~10天喷洒一次,持续进行两三次左右就能将病害清除。可以喷洒常见的硫悬浮剂、苯醚甲环唑和醚菌唑等杀菌药。
如果不想喷药,可以用到小苏打兑水,15毫升的小苏打需要混入到3~4升的清水里,注意搅拌均匀,再喷洒到感染病害的枝叶上。
煤污病
发病特征:
发病初期,幼嫩枝叶上出现暗褐色霉斑,以后逐渐扩大,形成煤灰状霉层,霉层阻碍植株正常光合作用,造成树势衰弱,发生严重时整株污黑,枝叶枯萎,植株死亡。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在病叶、病枝上越冬,并借助蚜虫、介壳虫、蚂蚁等害虫和风雨传播,往往蚜虫、介壳虫等侵害会引发煤污病的发生。柑橘树发生比较严重。
防治措施:
植物休眠期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该病发生与分泌蜜露的昆虫关系密切,喷药防治蚜虫、介壳虫等是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防治蚜虫:可以使用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吡蚜酮;顺式氯氰菊酯+吡蚜酮+吡虫啉等。防治介壳虫可用螺虫乙酯、噻嗪酮、矿物油等等。
流胶病
发病特征:
主要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发生在主干和主枝上。树体表面形成琥珀状胶体,或出现瘤状突起,并于瘤皮处开裂溢出胶液,病部变褐腐烂,严重者造成死树。
发病规律:
该病在4至10月均有发生,病虫害、冻害、日灼伤、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以及施肥不当、修剪过重、土质黏重、栽植过深等引起的树体生理失调,都可导致流胶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减少流胶病的发生。如果是细菌性病原引起的流胶,用农用链霉素或叶青双等进行喷施和涂刷主干。如果是真菌性病原引起的流胶,药剂防治可用5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喷施或涂刷主干。
炭疽病
发病特征:
产生界限分明、稍微下陷、圆斑或沿主脉纵向扩展的条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颜色因病菌和被感染的植物不同而不同,但共同点是病斑上后期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成熟后,产生同心轮纹状或散生的黑色小粒点,或粉红色发黏分生孢子团。还可在幼嫩的枝条上引起小型的疮疤,造成枯梢。
发病规律:
一般发生于春末夏初,高温多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较易发生。
防治措施:
建议发病初期(见到病斑)使用治疗性强的杀菌剂铲除病菌;主要药剂:咪鲜胺、吡唑醚菌酯(不能与碱性杀菌剂混用)、腈苯唑、丙环唑等。
文章来源:天天学农柑橘号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海南农技通”微信公众号
测土配方施肥 | 动植物疫病诊断
专家在线咨询 | 分享农业知识
发布农业政策 | 发布农产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