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将腋温≥37.5℃定义为发热。发热是重要的临床体征,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5~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及超高热(41℃以上)。
研究表明退烧药本身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退热药治疗的主要益处是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因此退热药的使用应该依据发热是否造成患儿不适,而非以单纯的体温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根据发热评估的结果,如需退热治疗的小儿,需要选择合理安全的退热药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
虽然同时或交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比单独服用的退热效果略强,但该退热疗法有可能造成患儿肝、肾损伤,不能改善发热儿童的舒适度,故国内外指南不建议同时或交替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接受退热药物的儿童不应该再使用复方感冒药,这些复方制剂常包含退热药物;若同时给予复方制剂和退热药物很容易因为重复用药导致药物过量。服药前应仔细核对药物成分,避免叠加用药。
非选择性NSAIDs(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心血管、肝脏、肾脏等不良反应。NSAIDs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有关。临床治疗中,应该全面评估患者有无增加NSAIDs不良反应风险的因素,尽量减轻NSAIDs相关毒性。